姓氏淵源
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云:「尋,出自姒姓。夏後(氏)同姓諸侯,曰:斟鄩氏,後為寒浞所滅,子孫因為尋氏」。正因亡國,便去邑為尋氏。《尋氏族譜》記載:「自羿、浞相繼為亂,子孫失官。有以斟為氏者,有以灌為氏者,有以鄩為氏者。後去邑為尋氏。參之樂府於音葉征」。
夏朝從「太康失國」,「羿、浞代夏」到「少康中興」的四十多年中,斟鄩氏曾兩度失國。先是在河南洛陽被后羿所滅;後是在山東濰坊被寒浞之子澆所滅。其後代有以斟為氏者;有以灌為氏者;有以鄩為氏者,後去邑為尋氏。《史記·集解》徐廣曰:「斟鄩氏,一作斟氏,鄩氏」。
西周有大夫鄩肸、鄩羅。欽定《四庫全書·姓氏譜纂》記載:「斟,斟鄩氏後。漢朝有斟尚,下邽人,四門博士,斟鄩氏後也」。嘉慶七年《元和姓纂》記載:「斟,夏諸侯,斟灌、斟尋氏後,以國為姓」。
《世本》云:「斟氏,夏同姓諸侯斟鄩氏之後,以國為氏;鄩氏,斟鄩氏之後;尋氏古斟鄩氏之後」。
《萬姓統譜》記載:「尋,河南古斟鄩之後,封於尋,與夏同姓。」西晉有御史大夫尋曾。斟鄩國滅亡後,後人將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後變成 「尋」,以氏為姓,作為本族新的血緣徽志。
「邑」字,據《說文解字》講:「邑即’ 阝’(今也叫右耳旁)」,在漢字結構理論中,代表著國都、城市、土地、國家。「去邑為尋氏」即表示他們是失去了國家的「尋國人」。從此尋姓便脫穎而出,形成獨立姓而流傳至今。
歷史名人
尋祥甫:誥封榮祿大夫,後唐同光二年甲申二月初二日,由江右吉安府吉水縣新江鄉十字路楓梓神,徙居湖南長沙府瀏陽縣北鄉玉田灣。為湖南尋姓祖先,遷瀏始祖。
尋鑾煒:號管香。山西人,清咸豐壬子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國使館協修,功臣館纂修。咸豐八年戊午科湖南鄉試正考官,(接譜注:既撤棘,我先輩晉謁行轅,慇勤接洽,欣作譜序。贈百氏其昌匾額,領去族譜一冊)為瀏陽《尋氏四修族譜》譜序。尋掌江南道監察御使,貴州道監察御使,山東道監察御使,禮科給事中任陝西潼關道。著作有《榮河縣誌》。
来源:家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