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活幾年來,很多朋友都關心地問我:「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能適應嗎」?感謝朋友的關心,語言的確不同,現在中國已經普及英語教育,中國人懂英語的數量比美國人懂中文的數量要多,這個問題不難解決。至於文化和生活習慣,確實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像我們這些「深入美國群眾一線」有著「基層生活體驗」的人,下面就盤點一下中美日常生活十大「想不通」差異。
(圖:美國麥當勞店和中國的麥當勞,不一樣吧)
一、見面禮儀不同:
中國人熟人見面,開口打個招呼,或者握手足夠,美國熟人間,見面時多數情況下互相擁抱,限於男女之間、女人和女人之間。
兒子學校有兩位黑皮膚的同學,媽媽也都是黑人血統,是教師職業,一來二去彼此像朋友一樣熟悉,夏天在學校的活動中,又見到這兩位女士,她們很熱情「Hi,dear friend, how are you」一邊說著,一邊給我一個熱情的「熊抱」,我心里特別地彆扭,出於禮貌還是「逢場作戲」了。其實自己家人親友,見面擁抱也就算了,外人幹嘛擁抱?
二、直呼其名的稱呼:
我先生的哥哥姐姐已經都有了孫子和孫女。按照輩分,我在這個大家庭中,已經是舅奶奶(英語稱呼:Grand Aunt),可是從來沒有人稱呼我「Grand Aunt」,大姑姐的外孫女剛剛一歲開始學話,一張嘴就是喊出我的名字。在這個大家庭中我是幾個年輕人的「舅媽」或者「嬸嬸」,從來沒有人稱呼「Aunt」。我婆婆的表姐83歲,按照輩分,我應該叫大姨,但是她始終堅持我直接叫她的名字。
我有很多朋友也在美國家庭中生活,同樣都是被家庭成員直接叫名字。在美國環境,除了直系親屬稱呼尊稱,旁系的親屬和朋友間,都是直呼其名。這樣也很好,直呼其名,不是不尊重,大家非常平等,都是年輕的!
三、一年四季喝冰水:
中國飲水以溫熱為主,美國人除了熱咖啡,一年四季喝冰水,一年四季冰淇淋飲品,家裡的冰箱從來沒有斷過冰塊。很多美國家庭的小嬰兒也喝涼奶,但是很奇怪,他們從來不胃痛。但是對於中國人的胃,似乎容不下美國的冰水。
每當美國親朋好友向我討教保持苗條體形的秘訣時,我都告訴他們:多喝熱茶、熱水,這就是「熱水洗碗比涼水洗碗要乾淨」的原理,多喝熱水,洗滌腸胃,他們還認為確實有道理!
四、吃餃子的差異
就像牡丹花是國花一樣,餃子是中國的「國食品」,在美國同樣受歡迎,餃子成為中國食品的代言。但是美國人似乎更願意吃煎餃或油炸餃,和鍋貼餃、炸春卷一起一直被視為美國最好吃食品之一。關於這種飲食習慣,去看看眾多的華人精品飯店就可以看出(他們更加懂得美國消費者的口味),中國人喜歡的水餃,在美國已經變成煎餃,好端端的中國「小白鵝」,到了美國被煎成「黃色小鴨子」。每次為美國的俱樂部做「食品支持」的時候,我都是把餃子做成煎餃。
五、中國人飲食偏愛湯水,美國人喜歡吃干的。
中國人的飲食以蒸、煮、炒為主,各種湯品和粥,都列為美食之一,肉類以燉、煮、炒、煲湯為主。但是在美國,家家都有烤箱,食品多以烘焙、烤為主,即使有肉類,都是成塊的,湯類食品較少。各種甜點、巧克力、油炸食品,都是「塊狀」。關於魚的吃法,中國人的方法是清蒸、燉、紅燒、魚湯,美國的吃法是想將魚頭全剁掉,調料醃製魚肉或煎或烤,再灑上檸檬汁。快餐店裡炸雞塊和薯條非常普遍,這些都是「乾貨」。中國的饅頭是蒸鍋蒸出來的,美國的麵包是烤箱烤出來。「干食品」造成美國有很多肥胖人士,但是少有高血脂、高血糖。如果想吃到像樣的中國餐,要麼自己做,要麼去正宗的中國飯店。
六、審美眼光不同
中國的審美標準是「白」。於是有了「一白遮百醜」和「白富美」的概念,美國人不以白為美,以偏黃的古銅色皮膚為美,他們在夏天往往去太陽下暴晒,將白白的皮膚特意晒成「古銅色」。在我們國人眼裡:印度人、除了眼睛大,皮膚不堪入目,在美國人眼中卻是美麗的。越南、菲律賓人的古銅色皮膚、中國人的黃皮膚在他們的概念中,都是漂亮的。除此以外,他們並不認為,瘦就是美,有點曲線,甚至豐滿、皮膚古銅才是健康的美。
七、一年四季牛仔褲
美國人喜歡牛仔褲,不管男女,除了規定場合的正裝,他們一年四季都有牛仔褲,很多男士牛仔褲是一年四季的工作服。在冬天,牛仔褲可以牢固地保暖著身體,夏天穿牛仔褲的布料,難道不熱嗎?即使室內有空調,也增加能源消耗。在夏天,去街拍,看到女性牛仔褲(有的是短的)和吊帶衫,滿大街都是。很多品牌牛仔褲,如Lee,levis,在中國都是500元RMB以上的價格,在美國就是白菜價,打折時15美金。
八、大冬天穿短裝
美國人身體健壯、穿衣隨意,在大冬天很多年輕人仍然是短袖T恤,降溫時就裹一件大衣,加上一條牛仔褲就可以過冬了。有時無法想像他們在隆冬的週末,上身裹著大衣,下身牛仔短褲,只要天氣一升溫到攝氏20度,短袖T恤飄滿大街。在美國中部和南部地區,很少見到裹得像「粽子」的穿著打扮,有個朋友住在美國北部五大湖,應該是很冷的區域,也是一件T恤,一件大衣就可過冬。喝著冰水,穿著短裝,在冬天能忍受嗎?每個美國家庭的沙發上都有毯子,坐在沙發裡看電視披上毯子,像裹著被子,難怪不冷。
九、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中國有孝敬父母的優秀傳統,對父母用「孝敬」一詞。在美國是尊敬父母,這一點和中國相同,但是不同的是,美國父母不是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說,我不要求你愛我、每月給我錢,但是你必須學會尊重。
中國的父母通常會以負面的語言、擔憂、默默無聲的行動,表達對子女的愛,而美國這裡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似乎已經超越單純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經常會用正面、鼓勵、積極的語言表達,看看學校裡的小孩,在校成績未必是優秀的,但是在他們父母眼中,卻是偉大的!孩子成人時,哪怕家庭中只有一個兒子,父母也不會把兒子看成他們的私有財產,而對子女的事情橫加干涉,這樣的管教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自主獨立,一方面是太自由,即使犯錯。
十、想不通的貓狗文化
有人說,在中國人比狗多,在美國狗比人多,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不無道理。電視裡每天都如何養育動物的專題節目,指導人們怎樣養育這些小動物;我們的鄰居和親友家,都養了狗,他們會讓貓狗進臥室,上床一起睡覺,我是無法接受,不管哪隻貓、狗進了他們的臥室,反正我絕對不允許我家狗進臥室。我先生的朋友家養了三條大黑狗,被當做保護大房子的「警察」,一日三餐,好肉伺候。養狗的成本有時很高,去年我家的一歲的獅子狗生病時,帶他去狗醫院,獸醫檢查一下,開點藥,就花掉130美金,我看到狗醫院裡乾淨得像會所,辦公室保存著每一條狗的病歷卡。後來我無法忍受小狗在客廳裡上串下跳,咬壞沙發,就讓他回「高老莊」(狗的家鄉)去做「狗爸爸的工作」。德州每一個城市每年都會舉辦「dog show」,小狗可以走秀時裝表演。沃爾瑪超市裡的貓狗玩具、貓狗服裝、貓狗食品、用品都是重要的商品之一。由寵物引發的經濟增長點在日常消費中,佔很大比重。雖然保護動物列為法律範疇,但是狗的待遇有時比人高?太讓人想不通!
其實,日常生活中,遠遠不止這些差異,面對差異,自己完全可以堅持「正確方針路線」,影響與被影響,都需要時間,儘管美國有很多不適應,也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毛脖,比如沒有公款消費,每次去飯店,都要自己或者自己家人花錢,面對任何一個不完美的環境,只取對自己有用的長處,求同存異。以後再有差異,會陸續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