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十三份提案,只為一事:打破石油壟斷體制,爭取公平待遇。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秘書長馬莉是這場漫長提案歷程的親歷者。在她眼中,慢慢等死的是民營油企——沒有穩定的成品油供應保障,不具備參與公平競爭的資格條件,非國有加油站生存和發展受到極大制約。
馬莉參與的「爭取公平待遇」提案八年來沒有任何進展似乎在情理之中。回過頭看,民營油企自從進入國內石油生產、流通領域起,就沒有順暢過。十多年來,民營油企幾乎遭遇國內中石化、中石油(兩桶油)與跨國公司的兩面夾擊。
儘管中國在形式上打破了石油生產、流通領域的壟斷格局,但民營油企依然沒有看到希望:一邊是「兩桶油」仍舊把持油源,另一邊則是跨國公司見縫插針。由於「兩桶油」掌控了國內幾乎所有的煉油廠以及大部分石油流通渠道,建起了一大批成品油批發公司和加油站,從而使民營成品油批發企業、加油站逐漸被邊緣化。
不僅如此,「兩桶油」還採取了對付民營油企的新方法:即在石油加工環節,讓價格倒掛,即讓民營油企「賠死」;在成品油銷售環節,限量供應或者乾脆斷油,讓民營油企「餓死」。
有人形象地稱之為,這是「兩桶油」對民營油企實行的「冷暴力」。特別是在現行的體制下,「兩桶油」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既是競爭對手,又是供貨商,導致整個市場的不公平,也使民營油企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
以重慶市為例,2011年,重慶涪陵區共有加油站87家,其中民營加油站51家,2011年1至10月,民營加油站只獲得1.3噸的成品油供應,僅佔「兩桶油」在當地銷售總量的4.2%,面臨大規模關門倒閉的局面。
這似乎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在壟斷特性宛若銅牆鐵壁的石油生產、流通領域,一直游離在規則之外的民營油企對政策通道的渴求更為強烈。然而,現實與政策的脫節早已不足為鮮。十多年來,雖然國務院頒發了多個促進民營資本參與壟斷行業競爭的政策措施,但沒有取得實效。
2010年5月,國務院又頒發新的「36」條,這項政策比以往任何一項政策都更為寬鬆,且中央一些部委還制定了實施細則。不過,新「36」條幕後利益博弈關係堪稱複雜,呼籲多年卻終究難以突破時,破除壟斷,引入競爭機制能否成型仍有待觀望。這不僅僅是「兩桶油」的問題,一些部委以及其他利益關聯方的週旋也尚存變數,阻礙的因素很多。
實際上,民營油企與「兩桶油」展開的是一場持久鬥爭,但這場鬥爭並不對稱。一方面,國家早已劃定了石油進口資質的門檻,比如新的石油進口商必須符合嚴格的標準,才能獲得進口石油的牌照。另一方面,那些擠進石油進口商行列的民營油企發現,要想進口石油,還必需求助於「兩桶油」。
此前商務部先後批復了30餘家民營企業擁有石油進口權,不過,這些企業進口石油到達海關時,需出示由中石化或中石油出具的排產證明,否則,進口石油則無法報關。一些民營企業因為無法獲得排產計畫,不得不放棄進口石油的配額,而這些配額很多最終都落入了「兩桶油」的手中。
當然,這也不能怪「兩桶油」毫無仁慈之心,市場競爭中是不可能存在「雷鋒精神」的。更何況,「兩桶油」的霸氣由來已久,他們都能數次「兵諫」國家發改委,能「挾石油以令全國」,區區一些民營油企的「烏合之眾」,又豈能在他們的話下?我們現在只能說,「兩桶油」壟斷霸氣不除,民營油企將永無健康的生命力。
從長遠看,民營油企想要與「兩桶油」博弈,其結果只能是輸得很慘。只不過,當民營油企退出市場後,石油生產、流通領域的格局將從國企、民企「兩分天下」演變為國企獨霸。但從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這並非是好事。因為由「兩分天下」演變成國企獨霸,意味著中國市場經濟在某一特定的時期是失敗的,或者說市場經濟正在走向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