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3-04-02 12:00:45作者:朦朦/世新大學交換生
聽到一個笑話,老師上課時說,臺灣學生剛開始和他去北京的時候,覺得很奇怪,因為他們從小對北京的印象是來自於林語堂的《京華煙雲》,書中的北平,進入店舖買東西,夥計立刻迎上來,端茶遞水,小心伺候,末了如果東西買不全或者什麼都沒買,又是點頭哈腰又是幫人叫車。
現實中,北京人用他們一貫盛氣凌人的口吻對待客人,買就好不買免送,心情好就送個笑臉。這氣勢,難怪我們的同胞到了大陸會受到驚嚇,但這對於我來說,至少跨出那片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前都是正常的。買東西本來就是冷淡的錢物交易,又是謝謝又是笑臉,可能還覺得對方到底是什麼居心。
只是,臺灣人民真的比我們有「居心」嗎?到處都有你付完錢的一聲謝謝,啥都不買灰溜溜邁出店舖的時候,還會順便帶走一句謝謝,隨便一個路人或者清掃的大媽,聽出我的大陸口音,站著就能和我聊上一會兒,他們的「居心」是什麼?包括之前一個陌生人送回我的兩個大陸同胞,還是在路上已經沒人沒公交車的半夜,還有一個想把我從山下載到山上的機車大哥,當然,聰明如我,我沒有接受人家的「居心」,事過之後,覺著頗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但《艋舺》那一套體系也曾經在這片土地上上演過,凡事也沒有絕對。
老師也說,他在往返兩岸數次後,一直想去列一張表,如今的大陸人民,經歷了十年浩劫之後,他們的範兒究竟是什麼?他們的思想變化到什麼境地?那些年踏入大學的那一代執掌了國家,同時,那一代也用自己的經歷去教育他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這些青年人是中國的未來,這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真想把《京華煙雲》再看一遍,看看這部充滿民國範兒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