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朝詩人杜牧借細雨紛飛的情境,描寫掃墓的親人在途中想起了已過世的家人,心情如天氣般的低沉;這樣的時節總讓人傷感,加上天氣漸熱,空氣潮濕,對人的生理也會有影響因此,清明時節在生理及心理的調適和保健都值得注意。
慎終追遠時,想起過世親人點點滴滴的回憶,總是讓人情緒憂傷、精神抑鬱。曾經在門診中診治一位喪夫的太太,由於鶼鰈情深,特別傷痛,又逢清明掃墓,整個人虛弱、目光無神,家屬非常不舍,陪著來就醫。
以中醫觀點,情緒可分屬於肝、心、脾、肺、腎,以肝為主要的管理員,肝在中醫生理上有一重要功能,稱為「肝主疏泄」,疏指疏通,泄即發泄,主要是調節精神情志,讓各種情緒不會堆積太多,當病患有情緒上的問題,通常就以肝為治療的重心。
中醫師通常會處方疏肝理氣的方劑,幫助病患緩解情緒上的問題。一般民眾常聽到的逍遙散或加味逍遙散就是處理精神低落、心情鬱悶的方劑。
玫瑰花、茉莉花草茶 可疏肝理氣
一般人在此時節,也可吃些應景的艾草粿,飲用一些疏肝理氣又香氣芬芳的茶飲,像是玫瑰花、茉莉花、紫蘇、薰衣草、薄荷、洋甘菊等,紓解不舒暢的情緒。
四神湯中藥材可煮排骨、豬小腸食用,
對除去體內過多的濕氣有幫助。環境濕氣漸重 得注重身體調養
清明節前後有3個節氣:「春分、清明、穀雨」,隨著節氣輪轉,氣溫也逐步上升,環境濕氣隨之漸次加重,外界濕氣也會傷害人體,民眾得注重身體調養。
「濕」在中醫的觀念裡,可分成2大類,一大類存在自然環境,另一大類屬於人體臟腑功能下降,水分代謝失常,於人體內自然產生的濕氣。清明節前後,若感受濕氣,常常會感到一些不適的症狀,如:頭重昏沉、嗜睡、胸悶、噁心腹脹、食慾減退、四肢沈重無力、容易疲勞、大便臭味明顯且質地較為黏膩,都是因為濕氣在體內作怪。
處理體內濕氣過多的方法,中醫治療上常用具有苦寒燥濕、芳香化濕、淡滲利濕等不同類別的藥物來治療其中方便取得又好入口的就屬四神湯,主要藥材為芡實、茯苓、蓮子、山藥,坊間常多加入薏仁、當歸,其功效可除去體內過多的濕氣,一般人可食用,增加處理體內濕氣臟腑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