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的維也納如何改變了世界(組圖)

發表:2013-04-22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00年前的維也納彙集了眾多歷史人物

一個世紀之前,希特勒、托洛茨基、鐵托、弗洛伊德和斯大林曾經同時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活動。

《真理報》的一名異見編輯、左翼領袖托洛茨基曾經寫道,他於1913年1月與持假護照的斯大林在維也納會面。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1913年生活在維也納中心的兩位重要人物之一,這些人命中注定塑造了(或者說粉碎了)20世紀大部分的世界歷史。

這些重要人物當時的境遇各有不同。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在逃的革命家,而弗洛伊德已經非常有名。

知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當時已經在維也納執業。

當時尚年輕的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在維也納以南維也納新城的戴姆勒車廠工作,尋求就業、金錢和美好的時光。

與此同時,希特勒正在維也納美術學院學習。當年24歲的希特勒來自奧地利西北部,為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居住在多瑙河附近Meldermannstrasse的廉價旅館裡。


斯大林,弗洛伊德,希特勒曾同時在維也納居住

1913年的維也納是奧匈帝國首都。這個帝國下轄15個國家,人口超過5000萬人。

1848年革命後繼位的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居住在霍夫堡皇宮。

皇儲斐迪南大公居住在附近的美景宮,熱切等待繼承皇位。斐迪南大公1914年被暗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地利唯一英文月刊《維也納評論》主編麥克納米在維也納居住了17年。她說,1913年的維也納雖然不能說是一個「大熔爐」,但確實是自身特有的一種文化「濃湯」,吸引奧匈帝國各地的有野心人士。

麥克納米介紹:「當時維也納200萬人口中,不到一半在本地出生,約1/4來自現屬捷克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所以很多維也納居民除了講德語也講捷克語」。

「奧匈帝國的居民講數十種語言,軍隊官員除了德語之外,需要用其它11種語言下達命令,每一種語言都有國歌的官方翻譯」,她說。

這種混雜的局勢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維也納咖啡館。維也納咖啡館的起源相傳是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城失敗後留下的裝滿咖啡豆的麻袋。

《1913:尋找大戰前的世界》一書作者、英國皇家國際關係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查爾斯·埃默森說:「咖啡文化和在咖啡館舉行辯論的概念是當年和今天的維也納文化」。

埃默森解釋:「維也納的知識界其實很小,大家彼此都認識,這為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條件,也對政治異見人士和在逃人士有利」。

他還說:「對在逃的異見人士來說,維也納是歐洲最好的藏身之處,因為可以結識很多有意思的人」。

弗洛伊德最喜歡的Landtmann咖啡館仍然佇立在維也納內城區。

托洛茨基和希特勒經常光顧的Central咖啡館只有幾分鐘的步行距離,那裡的蛋糕、報紙、像棋,當然最重要的是那裡發生的討論點燃食客們的激情。

《維也納評論》主編麥克納米說,讓這些咖啡館變得重要的部分原因是,大家都去,所以各方興趣彙集起來,西方思維中的嚴格界限在這裡變得很靈活。

她表示,除此之外,猶太人知識界、新工業階層在1867年獲得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授予完整公民權、可以上大學之後,1913年逐步崛起。

儘管維也納當時、現在仍然是音樂、豪華舞會、華爾茲的代名詞,它也有黑暗慘淡的一面——當時很多維也納居民生活在貧民窟,1913年有近1500人自殺。

儘管沒有人知曉,希特勒當年是否曾經偶遇托洛茨基、鐵托或者斯大林,但是勞倫斯·馬克斯2007年創作的廣播劇《弗洛伊德現在可以見你,希特勒》等作品想像了這種場景。

第二年(1914年)點燃的戰爭之火摧毀了維也納的知識界。

奧匈帝國於1918年分崩離析,推動了希特勒、斯大林、托洛茨基和鐵托開始永遠改變世界的歷史。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