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瑪溝沙漠掩埋的神秘(組圖)

作者:王瑟 發表:2013-04-28 14: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過一條怎樣的途徑?是否在傳播過程中有自己曾經的中心?

很多資料都指向新疆和田地區。和田諸綠洲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崑崙山北麓。古時,和田又稱于闐,被稱為西域佛國,也是佛教傳入中原、東亞等地區的第一站。東亞佛教漢語的「佛」字便翻譯自古代和田語,中國內地最早的佛經《四十二章經》也譯自古代和田語。

和田佛教的中心又在哪裡?

或許就在策勒縣達瑪溝。策勒縣位於和田中東部,是和田諸綠洲的核心區域。達瑪溝就位於策勒縣達瑪溝鄉所在地。達瑪溝水系東西寬20公里,南北長100公里,20世紀以來,從南到北先後發現了哈德里克、克科吉格代、巴勒瓦斯提、老達瑪溝、烏尊塔提、喀拉沁、丹丹烏里克等著名佛教遺址,出土大量的珍貴佛教文物。

達瑪溝,是于闐語古名,漢語名稱即為「達摩溝」,整個詞意為佛法匯聚之地。這裡,是不是曾經的佛教中心?


小佛寺

世界上最小的佛寺

故事要從2000年3月講起。當地一位牧羊人在達瑪溝南部托普魯克墩掏挖紅柳根柴時,無意間在一個巨形沙包下挖到一個佛像的頭部。他很驚訝,就把它帶回村裡讓大家觀看。這一發現引起了政府部門的注意,馬上對該地採取了保護措施。

被牧羊人無意間發現的佛像,在考古人員的挖掘下,最終與世人見面。這座被考古人員命名為「托普魯克墩」的佛寺,坐北朝南,面積僅4平方米,殘高1.5米,人們習慣性地稱其為「小佛寺」。寺中有一座泥塑蓮花座佛像,坐於蓮花台上,身著赭紅袈裟,頭部和雙手殘缺。佛寺四壁繪有精美的佛教壁畫,色彩鮮艷,是迄今為止和田地區甚至是塔克拉瑪干腹地所出土的最完整的佛寺建築。

這座佛寺是一種微型殿堂式佛寺,這種類型在塔克拉瑪干地區十分罕見,是目前所發現中古時期的最小佛寺,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迄今所發現佛寺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佛堂建築形式佛寺,佛像雕塑保存較好。佛寺遺址始建年代大約為6—7世紀,廢棄時間應在10世紀末。

由此揭開了達瑪溝區域新佛寺遺址考古群發現與發掘的序幕。隨後陸續新發現卡拉卡勒干、喀拉墩、阿巴斯墩、托格拉克墩等大型佛寺遺址群。


達瑪溝佛教壁畫

精美的于闐派壁畫

小佛寺雖然規模較小,但雕像和壁畫的藝術水平非常高。這裡殘存壁畫的內容以大乘佛教為主,人物形態圓潤豐滿,為典型的中、晚唐時期特點。壁畫保存面積是迄今發現的所有塔克拉瑪干佛寺中壁畫面積最大的,根據現存的佛寺建築遺蹟和壁畫,可以完全復原佛寺原貌。泥塑佛像和壁畫所繪內容嚴密地統一於一個狹小的立體空間構圖之中,配合協調,雕像、繪畫和裝飾圖案渾然一體。

考古學家們認為,這些壁畫屬於「于闐畫派」。于闐畫派的創始人是尉遲乙僧父子,其典型特徵是線條粗細一致,並採用盤絲曲鐵繪畫技法。這種繪畫技法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凹凸法」與「鐵線描」的有機融合,技法上首先使用鐵線描勾勒,用筆遒勁有力度,用線粗細相間,表現內容富有韻律和動感;從造型比例的準確和線條的緊勁中顯現人物的神韻。在用線方面,小幅作品線條流暢,緊勁,如屈鐵盤絲,造型感強,精確、有力地表現了身體的結構和衣紋。大幅作品在灑落之中不乏精緻。在賦彩上,畫面的色譜很廣,多採用平塗,同時略施明暗的手法,追求大色塊的對比和總體藝術效果的突出。臉部等均以暈染突出結構的起伏,但暈染比較柔和清淡,表現的手法更趨於裝飾性,因而顯得更加柔和且富有諧韻之美。于闐畫派的主體人物形象生動、體積感強,畫面具有感染力。這種畫風隨著佛教的傳播深刻地影響到中原乃至東亞其他地區,特別是日本佛教繪畫的風格。

達瑪溝托普魯克墩佛寺遺址群三個佛寺雖然在時代上稍有差別,從殘存的壁畫內容看,也各有側重。但無論是構圖,還是形體的藝術處理,以及線條的組合,都充滿彈性的曲線,突出了形象美,充分反映出于闐畫派成熟的繪畫藝術水準。

達瑪溝的秘密

達瑪溝是不可多得的人類文化遺產,也一直遭盜墓者的「光顧」。為了保護達瑪溝,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2002年在國家文物局的批准下考古發掘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2005年在1號佛寺遺址原址修建博物館,2007年建成開館,2010年發掘2、3號佛寺遺址,2011年初和田地區文物管理部門組建了達瑪溝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管理的專門機構。

正是對達瑪溝不斷的研究,一些更深層次的秘密漸漸展示在世人面前。

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遺址從形制布局看,屬於迴廊像殿,東部有殿前廣場,東北、東南和西北存在附屬建築。這種佛殿在于闐、焉耆以及疏勒地區流行,是于闐地區「回」字形佛寺發展到一個高峰的表現。出土的文物有密教的內容,其中迴廊千佛壁畫殘塊、毗盧遮那佛木板畫等都是新疆佛教密教考古的重大發現。

3號遺址與1、2號佛寺建築遺址有明確的功能聯繫。目前推斷屬於一座大型寺院的起居、學習、論經的綜合性建築。其中的廣場式庭院、僧房、蓮花形炊具等都屬於首次發現。而且這種庭院與塔克拉瑪干地區現代建築中的「阿伊旺」庭院極為相似。是佛教建築影響了當地的建築風格?還是當地的建築風格融進了佛教建築?

更值得一提的是3號佛寺遺址群出土壁畫雖然數量眾多,但與佛教題材內容有關的極少,主要反映的是世俗題材。到目前為止,新疆地表佛寺考古幾乎沒有發現過這類題材。壁畫上的人物多為世俗人物形象,色彩逼真,頭像的大小與真人頭像大小一致。所有人物著裝均為典型的唐代漢風裝束,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反映出中原與塔克拉瑪干諸綠洲有最直接的聯繫。此外,還首次在壁畫中發現古代和田文題記,包括刻畫題記與墨書題記等。考古學家們認為,這些壁畫反映了社會世俗生活的內容,是古代和田地區社會生活、文化傳統及與中原文化關係密切的最直接的見證。

大量的出土文物承載著西域佛教建築、壁畫藝術、雕塑藝術、佛教史、文化史內容,表明這裡是一個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共同生活與發展的家園,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目前,達瑪溝文物的考察挖掘工作還在進行中,不知道哪個巨大的沙丘下面,還會隱藏著更為讓人震驚的秘密。我們只有等待,等待與它們相見。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