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服】莽鵠立《執扇就座仕女圖》盤辮於頂
《後宮甄嬛傳》原是歷史架空小說,無明確時代,電視劇版選擇了雍正朝為背景拍攝。劇中服飾、陳設比一般粗製濫造影視劇要精緻得多,至少還是有認真花點工夫做正常衣服而非如有的戲一般徹底亂來,其服飾紋樣、妝容還隨著人物身份、境遇變化不斷有細微改變。對於一出中國影視劇來說,能做到已屬難得。
但儘管如此,片中服飾離雍正朝的真實情況依然很遠,而主要以晚清旗裝為設計基礎。影視劇歸影視劇,不必太較真,我們今天倒也不妨單來聊聊雍正朝,以及前後康乾時期的宮廷女裝到底是什麼樣的。
清代宮廷女裝大致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四類。禮服是后妃在朝會祭祀等重大場合時使用的服飾,主要由朝褂、朝袍、朝裙三件衣物組成,整體樣式變化相對不大;吉服主要用於吉慶節日、筵宴迎鑾等場合,裝飾華麗,又稱為「彩服」、「花衣」,即我們熟悉的龍袍、龍褂;常服和便服是日常使用的服飾,在清代前後期的差異則相當大。
常服
常服的形制和吉服一樣,由平袖對襟褂和馬蹄袖長袍兩件組成。但常服「不備彩」,常服褂一般為石青色或青藍色,無花紋或僅有暗紋;常服袍顏色不拘,但大多也集中在藍褐等較沉穩的色系,無鑲邊。大約康雍左右的褂,除了圓領之外,還曾流行方領造型。頭飾則盤辮於頂,或戴包頭、常服鈿。
對於這種青黑色的服色傾向,朝鮮人也多有記載,朝鮮金昌業在其康熙五十一年所著《老稼齋燕行日記》中稱:「胡人常時所服皆黑色,貴賤無別」、「男女衣服勿論奢儉,其色尚黑」。
后妃常服是我們極陌生的形象,光緒《大清會典》甚至無載,長期被人遺忘,在影視劇中則根本沒有出現過。但實際上,清前期,常服應該是宮廷后妃日常使用比較普遍的一套衣服。在早期的宮中,嬪妃們日常很可能大多隻是穿著青黑色的袍褂,而並非我們所想像的成日花團錦簇爭奇鬥艷。清代前期的孝莊太后、康熙的孝昭仁皇后,包括孝聖憲皇后(即熙貴妃)均有常服容像傳世。
便服
便服的情況相對複雜,也是和影視劇關係最大、訛誤最嚴重的一種服飾。便服是后妃燕居閑暇時,最日常隨意的穿著。禮制無載,一直隨流行迅速變化,越到後期種類越豐富。在清初,旗人幾乎就把常服當做便服日常穿著,堅持馬蹄窄袖緊身袍褂的民族特性。但日久逐漸追求安逸舒適,在日常逐漸摒棄了馬蹄袖,而漸漸更多地採用平袖端的便服。
前期便服基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圓領右衽、平袖舒長、下擺寬闊無開裾的袍衫,穿在其他開衩的服飾內,或在私下場合單獨穿著,可稱為「襯衣」;另一類便服,樣式和襯衣一致,唯兩側開裾,一般套穿在襯衣之外,在晚清被稱為「氅衣」。
襯衣和氅衣在晚清發展為極盡奢華的樣式,加上華麗的滾邊,成為滿族服飾的代表,並橫掃一切影視劇,是清宮戲裡后妃絕大部分場合均使用的服飾。
但早期便服的風貌則全然不同,袖口相對狹小,大多設色淡雅,暗紋或者散枝花鳥紋樣,無鑲邊。襯衣實物可見大都會博物館藏傳為果親王墓出土的一件福晉穿用的百鳥紋襯衣,以及故宮藏一件黃條墨書題「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收」的「月白緞白花妝夾襯衣」 。早期「氅衣」則無實物存留,但在畫作中可見搭配情況。另外在清前中期,旗頭(二把頭)尚未出現,旗女日常大多盤辮或戴包髻,雍乾時期包髻逐漸形成鈿子,便服髻則在清後期形成旗頭。
雍正間的都統兼藩院侍郎莽鵠立精於繪畫,曾受命恭繪聖祖御容,也曾繪製果親王允禮小象。他還有一幅作品,描繪一位執扇坐榻的仕女,辮髮綰於腦後,鬢邊僅插一朵蘭花,一耳三鉗,外穿一件玉色團鳳紋圓領衫,身側有開裾,露出裡面大紅襯衣,身份不凡,極有可能為雍正朝宮廷嬪妃的便服寫照。
冷枚、焦秉貞、陳枚合作的《雍正行樂圖》,右邊第一位頭戴鈿子,身穿簡易版吉服袍,耳飾三鉗,戴領約;第二位頭戴鈿子,袖口和開裾情況被擋,似為便服袍衫(或常服袍);第三位戴鈿子,耳飾三鉗,明確為旗女,但外披漢式雪青披風,中有繫帶,上加漢式雲肩,內穿一件淺綠襯衣,內又有一件藕荷色長袍,滿漢混搭;最後一位則全為漢裝打扮。佛特地安排的本朝服飾展覽會一樣,選了當時四種截然不同的服飾類型讓四位嬪妃穿上,展現了雍正朝豐富的服飾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