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在3月兩會之後登場的經濟改革方案終於露出端倪:正在起草的改革方案將包括金融、財政、土地、收入分配和戶籍制度等7大領域,而且一反江胡時期慣例,這項改革將由總書記習近平「親扛帥旗」。
「克強指數」後面的隱憂
2010年12月,據維基解密公開的文件顯示,李克強在遼寧省任職時曾對美國駐北京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表示,他不相信中國的GDP數字,主要看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發放的貸款額。當時李主政東北,該地還有不少重工業,據此判斷該地真實經濟狀況,李克強自有其道理。
英國《經濟學人》曾按照李克強所說的三個指標,做了一個「克強指數」(Keqiang index)。根據「克強指數」來看,2013年1季度中國GDP增長7.7%,用電量卻只增長4.3%,鐵路貨運量則下降1.1% ,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4.9%,這說明中國的製造業尤其是重工業不景氣,經濟結構並未得到改善。新增貸款的實際流向與銀行的官方報告不同,據說某些地方有60%的新增貸款流向了房地產業。
從稅收來看,今年以來,地方稅收雖然增長,但稅收增速下滑。究其實,稅收增長中來自於製造業的稅收增長並非主流,而是地方政府使出了各種方法,比如補交、提前預征、趁新城鎮化瘋狂賣地等才達成的增長,這意味著中國稅收增長不能持續。這對中國政府來說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政府開支、官員工資、維穩經費、軍費都仰賴於稅收的持續增長。基於此,中國政府將今年經濟改革的重點放在上述幾方面,顯然出於自身的實際考慮,因為金融、財政、土地三者都關係到政府的「錢袋子」問題。中央銀行近幾年充分發揮印鈔功能,保證中央財政的「錢袋」飽滿,並維持各級政府的巨額投資。土地是地方政府的錢袋,戶籍則是為了讓農民乖乖交出土地的安撫劑。所以這七大改革中的四項,其要點就是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
從新增貸款流向來看,依然在走2009年以後的老路。不管中央政府的主觀意願如何,中國目前的新城鎮化將如同2009年以後的政府投資一樣,除了形成新的殭屍企業、殭屍開發區、殭屍項目之外,無助於改善中國的經濟結構。
2009年後中國陷入巨額債務泥潭
2008年發生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成為世界各國調整本國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機會。但中國不僅沒有借這一機會調整經濟結構,讓房地產泡沫消退,反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加大政府投資,成了逆向調整,導致房地產泡沫持續放大。此舉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中國拯救世界經濟」的「美名」,但其結果之一是讓中國陷入了巨大的債務泥潭。
廣州《21世紀經濟報導》今年1月30日曾報導過,自2009年以來,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超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佔近一半。
中國債務因門類太多,數據也不透明,論者雖然大都承認地方債務已經失控,地方政府財政風險極大,但到底有多大風險,卻莫衷一是。
據我蒐集到的資料,國內《財經》雜誌的「摸底中國負債」(2013年4月7日)是篇詳實可靠的文章,該文經過分門別類計算,金融部門債務、政府部門債務、居民部門債務與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合計,總債務規模高達120-128萬億左右。僅2012年中國的非金融部門債務就達到了GDP的2.21倍。該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他的結論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況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維持這樣的債務水平」。里昂證券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也認為中國總債務規模高達107萬億左右。
可以說,通過大量舉債來推動經濟增長已成中國常態。中國GDP增長是靠債務來支撐的。印鈔票的「積極後果」是政府的錢袋很滿,沒有財政壓力;消極後果就是通脹,承擔者是全體社會成員。說穿了,所謂通脹就是政府為了減輕自己的財政壓力,利用鑄造幣權轉嫁壓力,在全社會範圍內再來一次財富分配。
2009年後中國的逆向經濟調整
2009年之後的經濟逆向調整,還產生了比債務泥潭更為嚴重的後果:經濟結構更趨畸型。
中國2009年依靠政府投資支撐的經濟發展,付出的成本太高,還產生了大量資源錯置現象。
所謂付出的成本太高,一是指制度成本太高,等於直接打通了中央政府手中掌控的「兩隻錢袋」——金融與財政:政府利用手中的鑄幣權,讓銀行開動印鈔機。印出的鈔票通過政府投資、銀行放貸等方式嘩嘩進入中央、地方兩級財政口袋裡;二是金融成本太高,錢流入不該去的地方後,成為各種形式的高利貸資金來源。在中國的債務總規模中,影子銀行是一個讓人非常擔憂的問題。里昂證券估計,中國的影子銀行總規模在13萬億至17萬億的水平,其中主要是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而在銀行理財產品中,59%沒有擔保。三是要素成本太高,除了能源、勞動力,交通運輸成本也上漲很快。由此帶動各種物價攀升。在成本都攀升的情況下,中國的國家競爭力下降,外資大量流出,就與成本攀升有直接關係。
資源錯置體現在兩點:大量政府投資未流入生產部門,而是流入房地產業(據說高達35-45%),導致五年內中國房地產價格攀升。2012年,英國豪宅物業顧問萊坊(Knight Frank)公布各國近五年房價平均漲幅,中國以超過110%的漲幅居首。其中由政府壟斷的地價上漲最快,據廣東省統計局和房地產行業協會發布調查報告,2009年-2012年三年間,廣東省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價格從每平方米852元上漲至3264元,漲幅近300%。
由於中國金融未對外開放,外匯管制制度客觀上保護了中國金融。因此在房地產泡沫支撐下,中國的債務危機沒有崩盤,一些地方的製造業還可以延續。出口也在繼續。中國政府在沒找到其它經濟支撐點的情況下,仍然抱住房地產業這根主要支柱不放,以發展房地產業為核心的新城鎮化經過包裝後出臺。新城鎮化需要巨額資金推動,僅僅從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1季度,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加了11萬億。其結果也不出預料,全國各地開始上演搶地大戲,一些地方的新增貸款中,流入房地產業的約佔6成。
2009年以後,中國政府投資導致資源錯置,其後果很嚴重,其中之一是導致許多企業無法產生足夠覆蓋利息的資產回報率。房地產價格攀升與全國數百座鬼城同時出現。而在地方政府競爭體制中,許多殭屍型企業大量產生,這些企業佔據大量信貸資源,但卻不產生效益。《21世紀經濟報導》2013年5月25日發表的調查報導「唐山曹妃甸工業區爛尾」,詳細記載了這個由一大堆殭屍項目、殭屍企業佔用大量信貸資金組建的殭屍工業區,一個是累計投資超過3000億元的曹妃甸工業區,一個是投資280億元的曹妃甸國際生態城,兩地目前成了爛尾工程,唐山市為此支付的利息每天就逾千萬之巨。這只是中國類似的殭屍項目的一個縮影。這種殭屍企業不會產生效益,日漸增長的債務只會累積成一座大山。
發改委聲稱今後若干年內將投資40萬億,卻並未說明這40萬億將從何處籌措。根據此前的情況,只能是繼續印鈔票,這一發行量將不比以往幾年遜色多少。後果如何,可想而知。 (待續)
原標題:資源錯置與經濟結構畸型化——中國2013「經濟改革」的焦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