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中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雙匯國際(Shuanghui International)宣布達成協議,將斥資71億美元(含債務)收購美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目前市場仍在消化雙匯國際這一大手筆之作。這宗交易是迄今為止,中資企業收購美國企業手筆最大的一次,分析師們也提出了收購背後可能涉及的多種原因。有人認為,河南私企雙匯通過這次收購交易來擴大自身向高增長市場供應高價優質豬肉的實力,可謂一著妙招。還有人認為,這筆交易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收購寶貴的養豬技術和豬肉加工技術。更有人擔心的,雙匯可能通過史密斯菲爾德這個渠道攻入美國市場。
正如中資企業收購其它美國資產一樣,我們也可以從多個視角來看待這筆交易。有人擔心這項交易會為中國的不安全食品進入美國超市打開大門,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也是空穴來風,沒有根據。除此之外,其它多數說法還是部分觸及了交易幕後的核心動機。確實,這次收購將有利於雙匯提升向中國市場供應豬肉的實力。不過在這裡,我們需要更深度地剖析。去年中國的人均豬肉消費量為85.3磅,高於美國的59.3磅。如果考慮兩國人口數量差異(中國和美國人口分別為13.44億和3.14億),中國的豬肉需求量還是要比美國高出6倍左右。
2012年,拿豬的屠宰量來說,史密斯菲爾德約佔美國屠宰產能的四分之一,卻僅佔中國屠宰量的3%。換句話說,雙匯或許可以透過史密斯菲爾德現代化、高效安全的養豬場和加工廠採購更多豬肉,但相對於中國市場規模而言,在可預見的未來,史密斯菲爾德能夠向中國出口的豬肉量如九牛一毛。
利用史密斯菲爾德的技術和管理能力說得通嗎?理論上講,這個主張很吸引人。美國豬肉業是高度整合的現代行業,具有一定規模效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豬肉85%都來自規模超過2000頭的大型養豬場。這些養豬場採用氣候控制技術,相互獨立,極大地降低了疾病傳播的風險。相比之下,中國豬肉產業很零散,規模小,技術落後。而中國70%的豬肉產自規模在500頭或以下、且衛生條件常常很簡陋的養豬場。
然而,像雙匯這樣的中國豬肉生產商要想轉型為史密斯菲爾德這樣的企業還面臨著兩大障礙。一是產權問題。由於土地國有,私有產權在中國沒有保障。整合中國養豬業雖然在技術上行得通,但即便對於雙匯這樣搞實業的企業來說,它也會是一場涉及諸多法律和官僚問題的夢魘。
第二大阻礙基本上不可逾越。不管採用什麼技術來促進中國豬肉業高效運轉,但在污染問題普遍的中國幾乎不大可能確保飼料安全。
這也許觸及到了雙匯收購美國這家標誌性食品生產商背後的真正動機。有關這宗交易鋪天蓋地的媒體報導中所提到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可能都是雙匯所考慮到的問題。不過,裡面還有深層次的原因。
通過細加分析,我們就應該可以發現,中國環境惡化問題是解釋這次收購的關鍵所在。數年來觀察人士歷一直試圖弄清楚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下水資源、空氣和農田大面積污染所造成的真正後果。分析師們使用了各種預估數據計算污染的經濟成本及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污染成本預計介於國內生產總值的5%到8%之間,而具體估測值則取決於統計期限)。這些數字雖然令人震驚,但過於抽象。
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使得這些數字顯得更具體。這次交易背後的真正原因在於,這些有遠見的中國企業家心裏非常清楚,由於中國食物鏈多數環節已經受到污染,因此把握未來利潤的機遇還得靠從境外收購整個食品生產鏈。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是醉翁之意,既不看中它的豬肉加工技術,也不看中它的高端品牌,而是看中美國安全的農場和乾淨的水源供應。
雙匯的這個戰略算盤打得很高明。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三分之二以上的水路都已經遭到污染。20世紀90年代末期進行的一次農田樣本研究顯示,10%的農田受到重金屬污染。2010年完成的一次為期三年的有關土壤條件的全國調查結果肯定也得到同樣驚人的數據,促使環保部宣布相關數據為「國家機密」。
由於清理受重金屬和其他致癌物質污染的土地和水路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時間,因此收購擁有自有土地、安全水供應的食品生產商這一動機要比其他理由更有份量。
如果以上分析沒錯的話,那麼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就是一個未來大趨勢的前兆。面對環境惡化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中國食品生產商將別無選擇,唯有放眼海外。毋庸置疑,這對於許多企業來說意味著巨大商機。不過可以大致肯定的是,中方加快收購境外食品公司將會給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造成緊張氣氛。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解決這個難題的好辦法。
来源:財富中文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