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中國合肥的一名護士準備接種麻疹疫苗。(法新社)
【看中國2013年06月25日訊】有中國媒體發表長篇報導,透露大量中國疫苗科研、生產和管理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很多接種者罹患疫苗後遺症癱瘓,甚至死亡。有專家批評說,中國疫苗生產壟斷導致技術落後,出現問題後,也沒有對受害者缺乏的救助機制,亟待改進。
廣東的《南方都市報》最近刊登長篇報導,披露中國的疫苗生產、科研和防疫注射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這篇兩萬多字的報導透露,中國每年疫苗預防接種十億劑次,疫苗不良反應大約為百萬之一到百萬之二。這意味著,中國每年有一千個兒童會因為疫苗的後遺症,而患上各種疾病,有的甚至導致終身殘疾。
報導說,中國和疫苗有關的問題,首先是疫苗科研生產落後。中國大部分疫苗為單價疫苗和減毒活疫苗等傳統疫苗品種,和國際上普遍使用的聯苗和滅活疫苗相差甚遠。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病毒研究員胡宗義博士介紹說,中國使用的疫苗,多為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技術水平,目前已經非常落後。
「百萬分之一,用四劑就是百萬分之四,這是很多的。這個老技術早就應該更新了,但因為是壟斷企業,現在這個舊疫苗還是供不應求,一旦技術更新要很多投入,所以沒有這個動力。」
《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對數十名受到疫苗後遺症傷害的兒童家長進行了採訪。這些受到傷害的家庭多年上訪求公道,但通常得不到賠償,甚至被地方當局作為維穩對象長期監視。
被採訪對象之一的廣東新會居民余同安對自由亞洲電臺記者表示,他兒子2005年注射腦膜炎疫苗之後罹患腦膜炎,卻沒有獲得有關部門的救助,余同安被迫多年上訪求助。
「2005年3月11日,打了某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流腦疫苗,結果出現發燒,後來抽搐昏迷,最後破壞了中樞神經。到區、市、省甚至北京也治不好。我們一直討說法也一直沒有公平的結果。」
《南方都市報》的報導表示,中國大陸每年一千起後遺症案件,和全國人口比較起來「也許微不足道,但對於每個不幸的家庭而言,卻是百分之百的苦難。曾在北京遭到多次截訪的余先生,兒子生病後,廣東的衛生鑑定部門確定為「偶合」,即偶然巧合的意思。他表示,他的遭遇並非個案,在上訪過程中他認識了很多有類似情況的兒童家長,顯示疫苗後遺症缺乏救助是一個普遍現象。而由於醫療鑑定由衛生部門作出,很多人都無法得到一個合理的說法。
「我們沒有辦法接受這個鑑定結果,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集團自己給自己鑑定。我們要求獨立的第三方來鑑定,他們也做不到。」
胡宗義博士表示,在發達國家也有疫苗後遺症的問題,但鑑定機構是獨立的,加上法律體系完善,受害者可以獲得賠償和醫治。他建議,中國設立獨立的研究鑑定機構,建立對後遺症受害者的救助機制。
「百萬分之一還是太大了,所以需要一系列的比如保險等,否則這個人或者這個家庭就毀了。」
目前,中國約有四十家疫苗生產企業,按照一些中國專家的說法,中國龐大的疫苗市場基本被中國六大研究所,以及北京的生物技術集團公司所壟斷。這些機構和公司有強烈的官方色彩,而由於市場壟斷,他們也不願意增加成本更新技術,沒有採用更為安全可靠的疫苗產品。
胡宗義認為,健康安全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情,遠比修建高速鐵路和衛星上天更為迫切。但中國政府不願意投入科研資金,使得中國這方面的技術一直處於落後。
「疫苗問題是所有健康問題的一部分,如果他對健康重視的話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人或者就是幸福健康,健康不重視那重視什麼呢?疫苗早就應該加大投入,放到議事日程上來。」
廣東的余同安認為,在中國大陸,雖然疫苗後遺症受害人數不多,但中國政府應該設立救助基金,對受害家庭進行補償和救助,而不是百般推托,或者對疫苗後遺症的問題根本不予承認。
原標題:中國疫苗問題多 專家批禍在壟斷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