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8日訊】近來,多省市一把手進京「喊窮」,拜會財政部部長,表述本省經濟底子薄,希望中央財政加大支持力度。這些省委書記、省長們接連拜會財政部主要領導的目的非常明確,尋求財力支持,具體有兩個意圖:一是直接要財力支持,主要是表述希望財政部增加轉移支付力度;二是要財政政策,比如自行發債或者專款配套款項比例等。
從轉移支付上來說,中央財政「潛力」很大。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11.72萬億元,支出12.57萬億元。中央財政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4.54萬億元,佔中央本級全年財政收入的81%,佔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74%。中央僅轉移支付一項已經成為一些省的主要收入來源。
財政部握有這麼大的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權,這麼大一塊蛋糕,各省一把手豈能不垂涎欲滴?長期以來,許多省市縣將向中央要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甚至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列入當地全年收入計畫。
從財政政策上來說,當前,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增加,整頓規範地方融資平臺呼聲四起,信貸資金投向地方融資平臺已經被卡死,借道信託融資也越來越難。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自主建設項目資金渠道越來越少。同時,受實體經濟不景氣拖累,財政收入增速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直接影響到地方財政支付。自行發放地方債是出路,也是中央鼓勵的。但這需要財政部給政策和審批,更需要財政部給予擔保、代為付息。
改革開放至今已經35年,有些省長們仍然不找市場找財長,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按理說,財政資金主要來源於稅收,稅收主體是納稅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完善、發達的國家,政府財力緊缺時,首先想到的是到市場解決。會想方設法培育稅源,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給投資者增加投資機會,鼓勵投資興辦企業,或者向納稅人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服務等,擴大稅源、增加稅收。一句話,找市場要財力而不是找中央政府的財政部長要資金。美國等國家實行的也都是分稅制,但是各個州向聯邦政府要財力的情況不多。而是到市場上去,到企業中去,向納稅人低三下四尋求幫助,通過增加稅收來緩解財力緊張局面。
多省一把手不找市場找財長僅僅是第一步。如果是尋求財政轉移支付支持的話,還要找各職能部門的領導。因為,許多財政轉移支付是與專項項目配套,是以項目來確定轉移支付的,而這些項目大權又掌握在諸如:農業部、工信部、林業局等部門手中。
多省市一把手不找市場找財長,再次警醒我們一定要加快改革經濟體制包括財稅體制,將包括財政資金在內的資源配置大權放給市場,讓省長們去找市場而不是找財長。如果建立起省長、市長、縣長找市場而不是找財長的機制體制,那麼,市場就成為省長、市長、縣長的衣食父母,他們就會好好善待市場,善待納稅人,善待企業和公民,積極培育市場和稅源。高效服務、廉潔從政等自然就伴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