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26日訊】薄熙來一直被認為是中共政壇上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
週二,中國官方媒體均轉發了新華社的一篇新聞通稿,山東濟南市檢察院向濟南市中及人民法院對中共前政治局委員、原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提起公訴。
隨後,各中央級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文章,表示支持起訴薄熙來的決定,並一致稱讚這反映了中共中央要打「大老虎」的決心。
而在中國的主要微博平台上,週二(24日)仍是敏感詞而無法檢索出來的「薄熙來」三個字,週三又可以檢索出結果了。不過,檢索後所看到的主要是各媒體官方微博轉發新華社的新聞通稿,能夠看到的網友評論則明顯很少,而且幾乎一面倒的都是支持官方起訴薄熙來的留言,至於支持或同情薄熙來的言論則很少。
左派人物被「噤聲」
與此同時,在中國微博上比較活躍的多名「左派」人物,包括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宏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吳法天及知名人士司馬南等,其新浪認證微博帳戶在週四則無法打開。
不過,在新浪微博上可以看到司馬南週四早些時候發出的一條微博,「以昨晚始,我手機發微出現異常,總是說網速慢請等一會兒,一條信息一個小時都上不去.有些內容始終發不上去.大家幫忙問一下在俄的斯諾登先生,是不是棱鏡計畫搗的亂?也或其它原因?」
吳法天週四也曾經在微博上留言稱,「昨天起,我的微博出現了延遲二十鐘發布。每次都得等」。而張宏良也曾在週三晚連發兩條微博稱「微博又不能即時發布了!」
孔慶東於24日(週三)晚在其新浪認證微博上則發表了一首詩,「今夜輕雷隱,明朝暴雨喧。陰霾終有盡,壁上看龍泉」,似乎暗喻薄熙來案即將開審。有分析人士解讀說,「今夜輕雷隱」意指有關薄熙來案開審的決定週三已經在中共內部進行事先傳達;而「明朝暴雨喧」則表示官方將在週四正式公布薄熙來案的消息,而且會引發官方新一輪的宣傳攻勢;「陰霾終有盡」暗指薄熙來案將終於塵埃落定;至於「壁上看龍泉」,則是表示對未來的中國時局仍然抱著觀望的態度。
「挺薄聯盟」
一直以來也有一些人支持薄熙來,其中以北京高校女教師王錚最為著名。王錚5月份曾經到重慶聲援支持薄熙來的人士,結果北京警方押解回京並遭到軟禁。王錚為此曾進行絕食抗議,直到6月28日獲釋回家後才結束了絕食行動。此前,王錚也曾經上書中共中央7名常委,要求公正對待薄熙來。
此外,一些支持薄熙來的民間人士還在今年早些時候成立了「全球挺薄聯盟」,並設有網站和論壇。不過,在中國媒體和微博平台上,也看不到有關該組織及其成員的任何消息。
薄熙來被公訴 官媒敲打「挺薄」派
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涉嫌受賄、貪污、濫用職權罪案週四(7月25日)由檢方向山東濟南中級法院提起公訴。
官方的新華網發表題為《薄熙來受審令出一門方能不偏不倚》的評論文章,指出:「一些地方主政官雖說曾是‘封疆大吏’,曾在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唯物史觀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文章接著說:「領導幹部當然能起作用,但不宜誇大,其作用的發揮,必須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基點,不謀私利,方能長久屹立不倒。」
薄熙來2007年11月至2012年3月任重慶市委書記期間,重慶經濟增長率位居中國前茅,薄力推「五個重慶」概念,在住房等方面採取惠民政策,為其贏得政治資本。
薄熙來在任內還掀起「唱紅打黑」運動,引起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論。左派支持者讚賞薄讓「毛澤東思想回歸」,反對者批評其擴散「文革遺毒」、「有政治動機」。
路透社說,薄熙來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其高調的作風為其贏得不少支持,也因此樹敵。
新華社的這則評論指出:「曾為其治下的人民群眾,也應清醒認識到其為已謀私利的醜惡面目,堅守地服從中央決定,靜觀法律審判。」
「擁護黨中央」
人民網當天也刊登《擁護黨中央決定維護重慶大局》的文章,表示審理薄案體現了黨中央向13億中國人民兌現了「打蒼蠅,更要打老虎」的莊嚴承諾。
文章接著談到重慶取得的成就,稱「這是黨中央對重慶眷顧的成果」、「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正是在中央正確領導下,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在重慶3200萬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
記者留意到,在騰訊、新浪等中國主要微博網站,刊登的網民對薄案開審的評論都包括大量「堅決擁護黨的決定」的語句,有網友留言反問「怎麼這麼多的擁護黨的決定?」,並質疑評論發帖遭到「審查」。
中共政府網「中國網」刊登評論《審判薄熙來捍衛中國正能量》一文,認為薄熙來被公訴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說,之前公開審判王立軍、薄谷開來都是「法治精神的具體體現」。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