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8月20日訊】酌古鑒今共八文:
一、愛人與害人
楚恭王率軍隊在鄢陵同晉兵血戰。鏖戰正酣時,楚恭王的眼睛被箭射中,只得鳴金收兵。大將軍司馬子反(人名)回到營帳,直嚷口渴要水喝。他的僕人陽谷隨軍多年,十分愛戴自己的主人,知道主人酷愛喝酒,馬上取出一罈酒來讓他解渴。司馬子反素來碰上酒就很難停杯,這一次自然又喝得爛醉。
楚恭王把箭傷包紮完畢,準備復戰,派人去叫司馬子反。司馬子反醉臥在床,動彈不得,便推說心痛,不能出戰。楚恭王聽說了,親自去探望,一揭開帳帷,就聞到濃烈的酒臭,頓時大怒:「今日激戰,寡人親受重傷,指揮全軍便依靠你了,誰知道你會這樣胡來,你是準備要我亡國嗎?你還能率領兵士嗎?算了,這個仗也打不成了。」
於是,楚恭王撤回軍隊,並將司馬子反按軍法斬首。
【附言】
司馬子反貽誤戰機,違犯軍法,他的僕人陽谷,對此要負很大的責任。陽谷明知戰況緊急,卻只是想到讓自己的主人喝酒高興,不去考慮這樣做可能會產生的後果。主觀願望是愛主人,客觀效果呢?恰恰是害了他。由此可見,利與害的客觀效果,並不是個人主觀願望可以決定的,不懂得掌握具體的時間、環境和條件,利人是可以變成害人的。
所以,古賢云:「愛之太過,則愛之實以害之。」
父母的溺愛子女,如果處理不當,也往往產生不良後果。清代陳宏謀說:「富貴之家,愛子過甚,無不曲從,刑禍從此始矣!」
(事據《淮南子•人間訓》)
二、為社稷忍羞
趙筒子是春秋末年晉國的六卿之一。他臨終前,留下遺囑,要將兒子趙無恤,立為繼承人。有位臣僚名叫董閼予的問他:「歷來都以長子繼位,無恤是庶出,又非長子,怎可以立後呢?」
趙簡子回答說:「我把自己的一群兒子,都考慮過了,只有趙無恤,遇事能顧全大局,能以忍讓為懷,甚至能為國家忍受羞辱。」
趙無恤繼位以後,有一天,他在家裡,請晉國的另一個大貴族知伯喝酒。知伯倨傲無禮,酒席間百般侮辱趙無恤,又劈面打了無恤兩個響亮的耳光。
左右侍臣,都按捺不住怒火,要無恤把知伯殺了。無恤勸住他們,說:「先君立我為後,說過我能為社稷忍辱,我怎能因小失大,而去殺人呢?」
過了十個月,知伯倚仗自己強大,向無恤勒索領地,無恤沒有答應。知伯惱羞成怒,帶重兵將無恤圍困在晉陽,又決汾水堤,以水灌城,大有一日吞吃之勢。趙無恤頑強禦敵。第二年,趙無恤又聯合晉國的韓、魏二卿,分兵出擊,將知伯軍隊徹底擊潰,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勢。在慶賀勝利的宴席上,趙無恤將知伯的頭顱骨做成酒器,勞軍痛飲。
【附言】
內心雖然剛強,外表卻要柔弱而不與人爭,這是古代道家「和光同塵」的處世態度。「為社稷忍羞」,可以是為了團結別人,自忍為國,不計較小事,如「負荊請罪」故事中藺相如的爭取廉頗便是;也可以是對付敵人的一種策略。這裡趙無恤之於知伯,就運用了這個策略。「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在一定條件下,雄與雌,剛與柔,榮譽和羞恥,高與低,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事據《淮南子•道應訓》)
三、像放柴禾,後來居上
汲黯、公孫弘、張湯,這三個人,都是漢武帝的臣子。當汲黯居高位的時候,公孫弘和張湯還是小官。後來,公孫弘、張湯都被提拔,公孫弘封侯拜相,張湯也作了御史大夫;以前汲黯的屬吏們,也都與汲黯並列了,甚至有的還超過了他。
汲黯心胸狹小,很不滿意。一次,他見到漢武帝,就搶步上前說:「皇上用人好像堆積木柴,把後來的,放在上面了!」漢武帝聽了,沒有理他。
【附言】
封建時代用人,重視論資排輩,漢武帝能夠打破這個常規。而汲黯之所以抱怨,正是由於自己「褊心」,不知「後來者居上」乃是事物新陳代謝和發展的必然規律。
用人和提拔人材,固然不宜論資排輩,就是落後和先進,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的條件下,落後可以轉化為先進,後來者可以居上。不少先進單位和先進人物,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先進的,常常是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改變了原來的落後面貌,爭得先進的。「如積薪然,後來居上。」這是自然規律,因此,還是順其自然,不要去爭、去掄、去阻止、去反對,為宜。
(事據《史記•汲鄭列傳》)
四、張儀的舌頭
張儀是戰國時代的縱橫家,憑三寸不爛之舌,從一介寒士,置身於秦相的顯要地位。當他在寒微時,有一次,他去楚國遊說,曾陪宰相宴飲。宰相家的一塊白壁,忽然不見了。家丁們懷疑是張儀偷的,便把他吊捆起來,打得皮開肉綻,趕出大門。
張儀掙紮著爬回家裡,他的老婆見了,又氣又惱,責罵他說:「哼,你不去到處遊說,惹事生非,也不至於受這般恥辱。」
張儀張開嘴巴,問妻子:「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
他老婆笑著說:「在呀。」
張儀放心地噓了一口氣說:「我這就心滿意足啦。」
【附言】
運三寸不爛之舌,為縱橫捭闔之謀,朝秦暮楚,遊說諸侯,一言合意,立取卿相,一語不智,垂橐而歸。這是戰國時期,那些說客遊士們的活動特點。對他們說來,有了舌頭,就有了一切,因此,張儀為舌頭尚在,而大感欣慰,這是可以理解的。《史記》中的這一段文字,寫的相當生動。
只要一息尚存,決不甘心言敗,而應莊敬自強,力圖東山再起。後來的張儀,果然東山再起,令世人刮目相看。
但是,現在的時代,應該摒棄這種「舌頭萬能」的歪風。離開了真理的軌道和實踐的標準,任何天花亂墜的詞藻,某些煽惑視聽的論調,往往掩蓋著害人至深的騙術花招。這是應該警惕的!
(事據《史記•張儀列傳》)
五、指鹿為馬
趙高做了秦王朝的丞相,又企圖謀奪王位。他恐怕群臣不服,就設下一個陰謀,藉此來鏟除異己。
這一天,趙高叫人把一頭早已準備好的鹿,牽上大殿,然後對秦二世胡亥說:「這是一匹世上少有的良馬,臣奉獻給陛下騎坐。」
秦二世一楞,笑著說:「丞相弄錯了吧?怎麼把鹿說成是馬呢?」
趙高逼上一步,大聲說:「這就是一匹馬。陛下不信,可以問問左右大臣。」
滿朝的文武百官,都面面相覷。膽小怕事的,嚇得不敢出聲;一向對趙高阿諛獻媚的,連忙隨聲附和說:「這確實是一匹千里馬。」也有一些耿直的大臣,看透了趙高的用心,堅持說:「那是鹿,不是馬。」
過了不久,那些說老實話的大臣,陸續被趙高強加種種罪名,有的罷官免職,有的打進牢獄,有的被殺了頭。那些阿諛獻媚、隨聲附和的人,都升了職。
【附言】
後人以「指鹿為馬」來比喻有意的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其實,趙高玩弄的這一政治陰謀,是最容易識破的。秦二世和眾多朝臣,只因懾於他的權勢、淫威,誰也不敢吭一聲,而這正是趙高所要達到的目的;用公開的撒謊,強詞奪理,顛倒黑白,造成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獨裁恐怖氣氛,以遂其篡位攬權的奸計。
信口開河,指鹿為馬,早就是邪惡之徒慣用的伎倆。
趙高這套權術,為歷代權姦所承襲,只是後來者的手法,更加隱蔽狡詐,花招更多。形式雖不同,本質卻一樣,都是通過歪曲客觀事實的真相,以售其姦。
(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六、所付甚少,所求何多?
威王八年,楚國大舉進犯齊國。齊王派淳於髡去趙國請救兵,攜帶黃金一百斤,車馬十輛,作為出兵的交換條件。
淳於髡仰天大笑。齊王問道:「你嫌東西少了嗎?」淳予髡忍住笑回答:「哪敢嫌少!」
齊王追問:「那你的笑是什麼意思?」
淳於髡回答道:「今天我來上朝的時候,經過田野,看見有一個農夫,跪在路旁祭田神,他舉著一隻小豬腳爪,端著一鐘水酒,祝願說:‘土地爺啊,求你保佑,讓我五穀滿倉,豬牛滿圈,金銀滿箱,兒孫滿堂!’我見他手裡拿的這麼微薄,嘴裡提出的要求卻那麼奢厚,所以越想越好笑。」
齊威王聽了很慚愧,便增加了黃金一千鎰,白玉十對,車馬百輛。
淳於髡帶著這些東西來到趙國。趙國立即撥給精兵十萬,戰車千輛。楚國得到消息,連忙星夜撤兵回國。齊國於是免遭一大兵災禍。
【附言】
一個人的願望,必須同自己的主觀努力相適應;計畫,必須同現有的條件相配合。企圖不花氣力或少花氣力,就會看到某種崇高理想或宏偉藍圖,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實現。這只能是「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的一種空想。
有多少耕耘,便有多少收穫,付出與收穫,應該是均衡的。以付少而取多,實為不仁、不誠、不公、不正。古人云:「天不容偽,神不藏姦。」還是要做老實人,辦老實事,不可總是想佔便宜。
(事據《史記•滑稽列傳》)
七、好人和好鄰居
有個人家的小媳婦頗賢惠,同村莊裡那些老媽媽關係很好。有一天夜間,這個人家,放在灶頭上的一大塊豬肉不見了,婆婆懷疑是小媳婦偷的,勃然大怒,硬要把她趕回娘家去。
第二天清晨,小媳婦挾著包袱,去村裡那些老媽媽家告別。大家聽說此事,個個忿忿不平。其中一個老媽媽說:「你慢慢走,我要讓你家阿婆,親自跑來請你回去。」
這位老媽媽,找來些破布絮,束成一隻未燃的火把,走到那戶人家,對婆婆說:「昨天夜裡,有兩隻狗,不知從哪裡叼來一塊肉,在我家門口爭啊咬啊,竟咬死了一頭。我來討個火種,回去煮狗肉吃。」
婆婆一聽,怒氣頓消,連忙追出去,把小媳婦,請回家來。
【附言】
事實勝於雄辯。對人做思想工作的最有效方法,是拿出事實來,而不貴在多言。故事中的老媽媽,正是採用了這個方法,所以不費唇舌地解除了那婆婆對小媳婦偷肉的毫無根據的懷疑。這是何等機智!
那個小媳婦,確實沒有偷肉,她和鄰居關係又很好,大家堅信她老實,決不會偷肉。而她的婆婆則太凶,動輒冤枉小媳婦,要趕她回娘家去。
鄰居老媽媽,連忙去幫她說明真相,也是行善積德了。
(事據《前漢書•蒯通傳》)
八、不聽客人言,失火在目前
在一個人家的廚房裡,筆直的煙囪一燒飯就火焰直冒,而旁邊偏又堆放著大批柴草。
有個客人看見這種情形,就對主人說:「這是很危險的,最好把煙囪改成彎曲的,柴草也搬到遠一些的地方,不然會失火的。」主人對客人的這個建議,沒有理睬。
沒有多久,這個人家果然失火了。幸虧左右鄰居幫忙,才把火扑滅。
事後,主人殺豬宰羊,大擺酒席,慰勞救火出力的鄰里,其中有被火灼得焦頭爛額的,就請他們坐上席,其餘依次陪坐。至於那位勸主人提防火災的客人,卻早被主人忘記了。
【附言】
這家廚房的失火,正是由於一粒火星子,從煙囪裡冒出來,把柴草燃著的緣故。災禍看起來總是很偶然的。但既然主人那麼麻痺大意,對客人提的合理意見,只當做耳邊風,那麼,失火就不是偶然,而變成必然的了。
其實,世界上一切必然的事情,總要通過無數偶然的事情,才能表現出來,偶然的事情是為必然的事情開路的。因此,我們要從偶然性中發現必然性,預見到事情發展的未來,這樣就能採取積極措施,「防患於未然,弭禍於無形。」不然,事情弄到「焦頭爛額」,豈不就「悔之晚矣」了嗎?
防止火災,是治家的事,同時也適合於辦企業、治國家。各級主事者,都應該謙遜的聽取批評、建議,「防患於未然,弭禍於無形。」則家、國平安祥瑞,天下太平矣!
(事據《前漢書•霍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