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佔中抗議:政治火山口下的經濟岩漿(圖)

發表:2014-10-07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佔中運動的象徵包括雨傘和黃絲帶。(美國之音圖片)

【看中國2014年10月07日訊】香港「佔領中環」民主抗議活動的規模與上週相比已經減小,但仍有抗議者堅守街頭。分析人士指出,香港此次大規模公民抗命在「真普選」的口號之下,還有經濟、社會等多層次的動因。

經濟不均引發政治不滿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香港抗議者政治訴求的背後還包含著對經濟形勢的不滿與擔憂,這尤其關係到香港社會日益嚴重的財富不均和經濟權力集中的問題。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代表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在香港只有0.4左右,而如今香港的基尼係數已經上升到了0.537,香港也成為了所有發達經濟體中貧富差距最大的一個。如今的香港,30%的人口居住在公屋裡,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處在貧困線以下。而另一方面,根據《福布斯》雜誌的排名,香港億萬富翁的人數如今達到了44名,鑒於香港的人口基數,其財富集中度也可謂是全球之最。

與財富不均相輔相成的,是經濟權力的高度集中。在香港,房地產、超市和藥店等在當地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的行業都處在幾位商業大佬的壟斷之下,任何人要想進入這些領域都會遇到極大的阻力。尤其是與權力關係最為親密的房地產行業,據估計,去年香港市場上70%的商品房都是由兩個最大的地產開發商即郭氏兄弟控股的新鴻基地產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所開發。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資深研究員,前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黃玉川(Yukon Huang)認為,這種經濟權力的集中讓很多港人看不到個人經濟發展的前景。他說:「當你能看到一個明朗的經濟前景的時候,你會忙著實現這些目標,而無暇顧及其他。而當你開始為你的經濟前景擔憂,你就會由個人的未來聯想到香港的未來,從而想到一些政治問題,比如我是不是應該有一票來選舉自己的領導人?」

事實上,對任何發達經濟體而言,經濟權力的集中都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然而,以經濟自由著稱的香港,相對歐美而言卻缺乏政治民主,政府長期由商界精英或者大企業以及貿易團體的代言人主導,這在很多香港市民的眼中成為了政商精英之間利益輸送的證據,也讓那些改革土地制度,抑制房價,加強市場競爭等政策承諾成為了幻影。
在一些香港民主人士看來,若想走出這份無可奈何,就只有走上街頭,與體制抗爭,而民主成了他們喚醒社會公平的利器。

要民主還是要良治?

有趣的是,香港在1997年之前就有「富人俱樂部」之稱,財富不均、市場權力集中、政商權力瓜葛等問題在回歸中國之前就已存在。而親北京的人士在有關普選的辯論中也不忘指出,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香港也並沒有實行民主。

那麼香港的民主訴求為何當年不向在本土擁有民主體制的英國政府爆發,卻會在如今變得如此強烈呢?

對此,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Richard C. Bush)認為,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雖然沒有民主,但是有良治。曾任美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的卜睿哲說:「80年代的時候,香港人對英國的統治還是滿意的。雖然不民主,但是當時的政策符合民眾的利益,商業大佬對政府的影響也沒有如今這麼大。英國政府有在試圖平衡富人、中產階級和窮人的需求,所以你不需要民主來監督和制衡政府。」

他同時認為,香港如今之所以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認為民主體制是非常必須的,部分原因就在於香港人愈發擔憂香港正在受到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他們認為自己需要一個民主機制來避免「任何從中國大陸而來的壞事」。

資源競爭下的年輕一代

中國的經濟崛起改寫了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經濟平衡,也增加了二者之間的資源競爭。

資源競爭的壓力更多地承擔於香港年輕一代的身上,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很難擁有同父輩一樣的生活水準,也很難看到自己的經濟地位在未來得到提升。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黃玉川博士認為,這也正是香港年輕一代成為這次民主抗議活動的主力的原因。黃玉川說:「香港社會裏其實長期存在著嚴重的財富不均現象,但是如果你覺得你的未來和你的生活會在未來得到改善,你就不會為這個問題而擔憂。而當你實際上開始為找工作和加薪而煩惱的時候,財富不均才會讓你覺得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黃玉川觀察說,隨著香港和中國大陸之間經濟關係的加深,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香港和大陸之間人員通行的便利,香港的勞動力市場正變得更為寬泛,競爭也越發激烈。香港目前有很多企業更傾向於招募那些從中國大陸而來的人,因為這些公司的業務越來越多地涉及到大陸市場,他們認為中國大陸的僱員會在這個問題上更具有優勢。他說,這無疑增加了香港本地青年的就業壓力。

除此之外,從中國大陸湧入的房地產投資抬高了香港的房價,自2009年以來,香港的房地產價格已經翻了一倍,如今,香港房價中值已達到香港人年收入中值的12.6倍,這讓香港年輕一代買房置業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
不僅是房子和奢侈品,連嬰兒奶粉也被大陸人搶購。物價上漲,奶粉不足等現實問題讓很多香港人感覺到自己正逐漸喪失對自己生活的掌控。

積怨總爆發

《華盛頓郵報》最近的一篇文章提到,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香港經濟佔中國經濟總規模的18%,而如今,這個比例下降到了只有3%。儘管中國經濟的增長對香港經濟,尤其是零售業的發展多有助益,但港人的經濟失落、和中國大陸的資源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了香港民眾對中國大陸的不滿情緒。這篇文章說,香港同中國大陸的關係猶如「老貴族和暴發戶」的故事,香港已經看到自己在經濟上成為中國普通一分子是什麼狀況了,他們最不希望的就是在政治上也與中國大陸趨同。

香港人的積怨從一些港人將大陸遊客形容為「蝗蟲」以及由大陸兒童在香港當街便溺引發的爭論等事件中便可窺見一斑。

事實上,自2002年香港抗議《基本法23條》立法以來,香港時常有不同規模的針對中國大陸的抗議活動在發生。比如,和中國大陸的沉寂不同,香港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參加六四天安門鎮壓事件的週年紀念活動。

卜睿哲博士說,這次的「佔中」運動並不是針對選舉政策的「一次性」的回應,它其實是「各種不同的問題合併在了一起集中爆發,而香港民眾的不滿情緒已經積累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