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寫「逃逃美學」系列文章以來,不少讀者找我吐槽,說國內壓力大,孩子負擔重,課內課外忙得不可開交,真想把孩子送到美國來等等。對於這類話題,我通常都會很客觀地給對方分析利弊,說無論國內還是美國都存在一些教育問題的,但微信上的三言兩語難以道清,更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所以,我覺得是時候讓逃媽我自己也來吐下槽了。
首先最想說的是,如果你只是想讓自己在教育路上輕鬆一點,那千萬別來,為什麼?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爭什麼,在學校做個中等生,以後安安分分找個工作養活自己,遇到困難風險聽天由命,那在哪裡都一樣,該學的學,該玩的玩,該睡的睡,完全沒必要跑那麼遠找麻煩。歸根到底,大家為什麼會覺得壓力大?還不是希望孩子以後不僅能在社會上「混」,還能「混」出點名堂嗎?所以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哪兒都得「拼」。
未來20年,美國一半職位將被機器取代
「在美國當農民也很吃香」這句話成為美國職業平等化的詮釋,但在經濟全球化與高科技自動化之下,美國低教育的藍領中產階級不斷沉淪。去年牛津大學學者對美國職場作了一項研究,得出在未來二十年裡,美國702種職業中47%的職位將被自動化和機器人取代的結論!就算現在,美國大學畢業生比中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也高兩倍多,所以,美國人民也不淡定了,名牌大學成為莘莘學子的必爭之地。
而在教育這場競爭中,亞裔是絕對的贏家。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亞裔刻進骨子裡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在美國高等教育費用飛漲的情況下,亞裔父母們不惜自我「犧牲」,依然在教育拚命投入。當然,這種付出是有回報的。美國人口普查局每年都會出一份全美家庭收入中位數的報告,從這個統計數據可以看到,近年來,亞裔的收入一直處於上層,超出白人將近20%。
亞裔遭「逆向歧視」,競爭越演越烈
但正所謂樹大招風,儘管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SCA5提案(加州憲法第5號修正案,該修正案涉嫌歧視包括美國華人子女在內的亞裔平等就學權利)暫時擱置了,但是亞裔因整體優秀招來的「逆向歧視」確實存在,為了保證生源的多樣性,照顧到各個民族,其實學校也不好辦,總不可能籐校裡全是亞裔吧?另外,大量優秀的外來留學生,也給美國的本土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而這裡面最大的一支當然是來自人口基數大,且日趨強大的中國。曾經一位華人媽媽抱怨著對我說,她很看不慣幫國人在美國產子的那檔子生意,因為這分明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些在美國出生的「公民」,若干年後就會和他們的孩子競爭了。可見,在美的華人孩子,壓力一點也不比國內的孩子小,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在將來競爭那些Top大學的時候,所面臨的選拔標準基本也是一樣的。
我們不只是拼媽
正是這麼一個特殊的亞裔群體,在美國要保持優秀,那更要拼。在美國,拼的還不只是媽,孩子的各種活動,有文明精神的,有野蠻體魄的,幾乎得全家齊上陣。
我們所在的達拉斯地區的小學上學時間是早上7:45到下午2:50,也許很多朋友會想,噢耶,那幾乎整個下午都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玩!但其實,沒幾個孩子能陪你玩,尤其是上了小學之後,別說下午,週末約個party都得提前老早開始約時間,因為總有些孩子因為各種課外活動挪不出時間。我和逃爸已經很淡定了,我也從來沒研究過培養孩子才藝的最佳適齡期之類,我比較相信waitfor readiness,逃逃的課外班,都起源於他自己的要求,例如學國際像棋,這是他自己的最愛;學鋼琴是因為看到我和逃爸玩,自己也躍躍欲試;學網球是看到好朋友們都在打,強烈要求同往;還有最近自發要求的畫畫。除此之外,還有童子軍,DI設計……他忙得夠歡,我和逃爸也陪得夠嗆!
實不相瞞,我們還真算是比較「放養」的了,有些朋友,隨時都把孩子們排得滿滿的日程錶帶在身上,遇到預約就趕緊拿出來看能否擠出個空。更精細些的會直接送到私立學校,因為那裡每個老師帶的學生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專業培養。不過花費當然不菲,關於美國的公校和私校的比較是個大話題,日後可另起一篇詳談。
也許有朋友會說,這些是素質教育,不像國內大家都盯著語文數學英語幾門課的成績排名看。我只想說,不是不看,只是時候未到,美國從高中才開始排名,平時的作業、小考,全部計分排名,精確到小數點後三位,這些都是會作為以後申請大學的參考的。所以,還是那句話「幾分耕耘,幾分收穫」,看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要求不高,在哪兒都可以學得輕鬆過得快樂,但如果要混得好些,追求普遍意義的成功,名校,高薪,社會地位,那麼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得「蠻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