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1月10日訊】選擇性披露
說明:所謂的「選擇性披露」就是——有些事實告訴你,但有些不告訴你。這兩部分是通過精心挑選滴,以此來達到洗腦的效果。
舉例——新聞聯播
比如說:《新聞聯播》裡面通常只報導天朝的好事兒,也通常只報導外國的壞事兒——就屬於這種手法。
後來網友們總結了「《新聞聯播》三段論」:開頭10分鐘——天朝領導的工作很忙碌;中間10分鐘——天朝人民的生活很幸福;最後10分鐘——外國人民的生活很悲慘
俺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2012年12月。在同一天,美國康涅狄格州和中國的河南省,都發生了校園慘案。但是中國官方媒體(尤其是 CCAV)大肆報導美國校園槍擊案,卻很少提及河南幼兒園的慘案。
為啥官方媒體不去關心本國發生的人道災難,卻花大量精力去報導美國的人道災難?本質上就是為了洗腦。
舉例——孔慶東替文革的辯護
關心政治的網友應該都知道孔慶東的大名——此人綽號「孔三媽」,是知名的毛粉。
他在新浪微博發了一段話,摘錄如下:根據《歷史的審判》中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材料,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者3萬4千多人。假設這一數字是可靠的,那麼平均每年是3千多人。對比一下美國,僅僅因為槍支氾濫,每年致死人數超過3萬,等於10個文革。再按照兩國人口比例換算,則等於40個文革。
大夥兒先獨立思考一下,這段話的謬誤在哪裡?
這段話有好幾個坑。比如開頭部分引用的數據(3萬4千多人),很可能就是偽造的(人為縮水的)。連孔三媽自己也底氣不足,所以他特地註明瞭「假設這一數字是可靠的」。因為本文不討論「造假」,所以這個數字是否偽造,今天暫且不談。
本章節先談談這段話的後半段——美國死於槍支的人數。在這裡,孔三媽使用的,就是「選擇性披露」的忽悠手法。他只提到美國每年死於槍支的人數超過3萬。但是捏,後來有網民指出:這3萬人裡面,超過2萬是死於「自殺」。
為啥孔三媽閉口不談自殺人數捏?顯然是為了忽悠——讓你誤以為這3萬人都死於他殺。這類忽悠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用的確實是真實數據。
(孔三媽這段話裡面,還有另外的謬誤,本文其它章節會提到)
只談表面現象,不談深層原因
說明:這種手法,建立在「受眾」對某個領域不夠瞭解。於是忽悠者就可以拿表面現象來掩蓋深層原因。
舉例——以」城鎮化「來論證房地產市場的「剛需」
在天朝,有些人極力鼓吹「房價長期走高」、「房價只漲不跌」。在這些人的論據裡面,其中一個論據是:「大規模城鎮化」會引入大量新的「城市住房需求」。
這個論據靠譜嗎?
下面俺引用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導(鏈接在「這裡」)。引文中的粗體是俺標注滴。
許多人用城鎮人口的增加和需要更新改善的房屋數量來估算住房的「剛需」大數。我們認為,用新增城鎮人口來估算城鎮化帶來的新增住房需求會高估「剛需」。這是因為在新增城鎮人口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來自城鎮戶籍人口的自然增長,而百分之四十以上來自於城鎮行政區域擴大或變更帶來的農村人口劃轉。這種「行政」性的城鎮化意味著新增人口原來就有住宅,而並不是全部都會拆除重建。另外 40% 多來自於常住非戶籍人口的增加,但是這部分人由於購買力低下,絕大部分都無法參與到城鎮住房市場(我們假設其中 10% 的人能買房),而且因為戶籍問題也不能享受社會保障房。
基於不同的統計術語
大部分人都是「統計學」的門外漢。對統計學術語缺乏基礎的認識。於是捏,某些人(政府、商家)就可以利用這些術語,來誤導你。
平均數」的誤導性
在談這幾個統計學術語之前,先說個段子。
比爾·蓋茨長期霸佔「世界首富」的寶座之後,IT 界出現一個調侃:當比爾·蓋茨走進某個普通的酒吧,一瞬間,酒吧裡面的所有人都變成億萬富翁(平均數意義上的)。
如果你看不懂這個調侃,俺來解釋一下:蓋茨的資產是幾百億美金。假設這個酒吧裡面不到100人,那麼當蓋茨進入酒吧後,裡面的「人均財產」至少是幾億美金。
這個段子說明啥問題捏?那就是「平均數」在某些情況下具有很強的誤導性(尤其是當某個領域的數據出現嚴重的「分布不均」)
在統計學上,除了「平均數」這個術語,還有「中位數」和「眾數」。關於後兩者的含義,俺在本小節的標題處給出了鏈接,請自行查看這倆詞條的解釋。
當數據的分布「極度不均勻」時,看「平均數」不如看「中位數」和「眾數」。
在咱們天朝,財富是非常嚴重的兩極分化,所以,朝廷方面發布一些統計數據(比如「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存款」等等),更喜歡用「平均數」而不是「中位數」或「眾數」。這樣就能給出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統計結果。
說到這裡,引用一句精闢的話(某讀者在評論中補充了出處,在「這裡」)
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可恥的謊言、中國官方統計數字
舉例:為了讓大夥兒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俺虛構個例子來做一下實際的計算。
(以下例子純屬虛構,如有雷同,那是巧合)
假設有一家工廠,裡面有5個股東,25個經理,70個工頭,200個高級技工,250個普通技工,300個實習生。
股東年收入1000萬
經理年收入50萬
工頭年收入10萬
高級技工年收入8萬
普通技工年收入4萬
實習生年收入2萬
對上述人群的收入,平均數是11.94萬,中位數是4萬,眾數是2萬。結果相差好幾倍啊。
假設某個地方衙門需要上報該工廠的收入情況,那麼上報「平均數」就顯得非常和諧。而上報「眾數」就很不和諧。
不恰當的對比——基於不同的前提
說明:對比兩個事物的時候,如果前提不同,那麼對比就沒有意義。但是很多洗腦的手法,恰恰是利用了「不同前提」的對比。而且在對比的過程中,刻意隱瞞前提的差異性。
舉例——孔慶東替文革的辯護
剛才舉了孔慶東的謬論作為反面教材,指出了其中一處謬誤。現在來指出另一處謬誤。
孔慶東拿「美國死於槍支的人數」來跟「文革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作對比。這樣的對比是沒有意義的。
「文革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數」,其性質是「專制政權的暴政」;「美國死於槍支的人數」,其中大部分是自殺(跟暴政無關),少部分是槍殺案(屬於犯罪,同樣跟「暴政」無關)。
舉例——李世默替中共政權的辯護
李世默屬於高級自干五,而且還是「海龜」,而且還長得人模狗樣的(此處是褒義詞),而且還上了 TED 演講——迷惑性大大滴(肯定大過周小平)
此人在演講中舉出的一個論據是:根據國際清廉質數(以下簡稱「TII」),中國比許多民主國家更清廉。
看到這裡,估計有很多讀者要啞然失笑了。
但是咱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嘲笑」的層面,要從更深層次瞭解,為啥中國的 TII 指標會比某些成熟民主國家更好?貓膩在哪兒?
在這個問題上,俺直接引用經濟學家黃亞生對李世默的反駁(因為黃亞生的反駁已經一針見血,俺就不用浪費口水了)。原文摘錄如下(粗體是俺加的),鏈接在「這裡」(需翻牆)。
我一直認為用清廉指數來為一個不透明的政治體系辯護是很諷刺的。
......
下面要講的是一個基本的觀點:在民主國家中的腐敗要遠遠多於我們知道的在那些集權國家中的腐敗,因為民主國家按照定義就更透明,並且有更透明的數據。我更相信在民主國家中比較腐敗程度,而不是機械的套用在中國與其他民主國家的比較中,這就像李世默所不斷重複做的,但從根本上說是有缺陷的。他的方法混淆了兩種效果:一個國家透明程度如何以及一個國家腐敗程度如何。我不是說民主國家就一定比中國乾淨,我說的是李用的數據不能作為得出上述任何一個方向的結論的基本依據。在這個問題上想要得出結論的正確方法是:在給定同樣的透明度下(以及同樣水平的許多其他指標,比如收入)中國有/沒有比民主國家腐敗。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會闡明這種觀點。在2010年,兩個印度企業家成立了一個網站叫「我行賄」。這個網站讓帖子以匿名的方式張貼印度公民不得不行賄的例子。截止到2012年8月,這個網站記錄了20,000起腐敗的報告。一些中國企業試著做同樣的事情,比如他們創造了「I Made a Bribe」和「522phone.com」。但是這些網站很快就被中國政府強行關閉了。正確的結論並不是像李的邏輯所說的——中國比印度更乾淨,因為他有著零記錄的腐敗案例,而印度政府有著20,000起腐敗案件。
李世默這個高級自干五,他故意不提「透明指數」,然後大談「腐敗指數」的對比——這種對比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前提不同了。
用「縱向對比」替代「橫向對比」
說明
所謂的「縱向對比」,就是指時間上的對比。比如拿現在跟過去對比;所謂的「橫向對比」,是指「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地區的對比。
「縱向對比」的意義不大——因為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現在比過去好,那是應該的,也是很正常的。
相對而言,「橫向對比」會更加有說服力。但是真理部卻很喜歡使用「縱向對比」。
舉例——毛臘肉時代的「憶苦思甜」
在毛臘肉時代,非常流行所謂的「憶苦思甜」。也就是反覆強調1949年之前的「舊社會」有多麼多麼糟糕;然後再粉飾所謂的「新社會」有多麼多麼好。這就是典型的「縱向對比」。
為啥毛時代總是搞「縱向對比」?其實毛臘肉也曾經想過要搞「橫向對比」。比如大躍進時代,打出口號說,多少多少年,要實現「超英趕美」。結果捏,「大躍進」給搞成了「大飢荒」,堂堂天朝變成了人間地獄(關於這段歷史,參見俺之前的系列《談談三年大飢荒》)估計從那之後,臘肉就慫了,不敢再搞「橫向對比」,於是就讓真理部專注於「縱向對比」的忽悠。
不恰當的對比——基於不同的歷史時期
說明:前面提到了「橫向對比」。這種對比方式的重要前提是「同一時期」。如果少掉這個前提,對比的意義會大打折扣。
舉例——香港佔中運動期間,某官員的「美國黑奴論」
查史美倫是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她以美國黑奴為例,說道:「1861年美國解放黑奴,大約100年後,1968年黑人才可獲投票權。」
為啥說這個言論是謬誤滴?因為英國、美國是民主化的先驅。他們沒有前人可以借鑒,處於摸索階段,自然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比如俺之前的博文《中國是從哪個朝代開始落後於西方?》列出了歐洲現代化進程的時間表。英國從「自由大憲章」到「光榮革命」勝利,當中花了超過400年的時間。
而如今捏,民主化浪潮已經席捲全球,有很多前車之鑒可以供參考,當然不用再花那麼長的時間。比如日本二戰戰敗之後,用很短的時間就建立了「君主立憲」的政體。設想一下:如果某個日本官員說「英國搞出君主立憲花了400年,日本也需要花400年」——那豈不是笑話?
通過「追加定語」來提升排名
說明:所謂「追加定語」是一種修辭方面的語言技巧。這種技巧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很好地進行忽悠。
舉例——對「嫦娥登月」的報導
去年(2013)嫦娥三號實施登月計畫之後,官方媒體反覆強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3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這個說法本身沒有錯,但是會給人(尤其是不太瞭解宇航技術的人)一種強烈的誤解,以為中國是第3個登上月球的國家。
其實捏,以「月面著陸」來計算,中國排在第5位——前面4個分別是:美國、蘇聯、日本(1990)、印度(2008)。但改為「月面軟著陸」這個定語,一下子就擠進前三名啦。
補充說明:歐洲空間局「月面著陸」的時間也早於中國,但是「歐洲」不能算單獨的國家,所以俺沒有把「歐洲空間局」的登月計算在內。
為了說明「定語」的效果,請你品味如下幾句話——體會一下唬人的程度,有啥差異。
嫦娥三號成功登月,中國是第3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嫦娥三號成功登月,中國是第5個實現「月面著陸」的國家。
嫦娥三號成功登月,它是第31個在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
嫦娥三號成功登月,它是第115個月球探測器。
詳細的「月球探測器清單」請看維基百科詞條(鏈接在「這裡」)。這個清單包含了所有跟月球相關的探測器(包括「繞月的」和「著陸的」)。
順便給大夥兒聊點宇航方面的科普:
以如今的宇航技術,「月球探測」的難度其實遠遠小於其它幾項(比如:火星探測、彗星探測、小行星探測)。
咱們以「火星探測」為例:
截止俺寫本文的2014年,成功進行火星任務的機構(按時間順序)是:俄羅斯的 RSA(俄羅斯空間局)、美國的 NASA(美國宇航局)、歐洲的 ESA(歐洲空間局)、印度的 ISRO(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如果以國家排名(歐洲不算「國家」),印度排第三(不愧是印度阿三)。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為止,嘗試過火星任務的機構,除了印度的 ISRO,其它機構第一次嘗試都失敗了。
蘇聯第一次嘗試(火星1A號,1960),失敗
美國第一次嘗試(水手3號,1964),失敗
日本第一次嘗試(希望號,1998),失敗
英國第一次嘗試(小獵犬2號,2003),失敗
中國第一次嘗試(螢火一號,2011),失敗
(以上資料摘自維基百科詞條,鏈接在「這裡」)
蘇聯和美國的失敗,還情有可原——因為上世紀60年代的宇航技術還很粗糙。但是中國和印度的火星任務,時間上很接近(相差2年),有可比性。
俺為啥特別強調印度?因為它的空間技術實力,絕對不可小看。比如說:印度的火星計畫,技術都是自己研發,而且成本是全球最低(七千四百萬美元,相當於 NASA 同時期類似計畫的 1/10 成本)。這些可不是俺瞎掰的,不信請看這個維基詞條。
但如果你只聽官方報導,肯定意識不到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度對中國的威脅,比日本更大(這個話題以後再聊)。
舉例——錘子手機的廣告
話說上個月在馬路邊看到一廣告牌,用特別醒目的大字體寫著:雙十一天貓購物節 錘子手機全國銷量第二
當時俺吃了一驚,心想:幾天功夫,老羅的錘子手機咋變得這麼牛逼啊。然後走近一看,在這2行大字的中間,還夾著一行很小的字體,寫著——2000元以上的國產手機
俺估計這個廣告牌忽悠了不少人——稍微站遠一點,根本看不見那行小字。但你又沒法說它造假。這就是狡猾之處啊。
順便搜了一下,發現好多人都有同感。《錘子手機廣告再現機智 偷換概念口活無敵 @ 搜狐 IT》
補充說明:
某讀者發了長篇留言,論證俺這個例子放在本文不合適。為了避免引起誤解,俺補充說明一下:本人既不是錘子黑,也不是錘子粉。這個例子只是用來說明某種忽悠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