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一條長江鰣魚和飼料魚

作者:鄭義 發表:2015-02-01 0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5年02月01日訊】月初,讀到一條消息,題目是《長江生態系統已崩潰 175特有物種消失一半》。內文寫道:

長江生態系統已崩潰 社會上出現「救救長江」的呼聲

「長江裡原有175種特有物種,近四五年來,已經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了。我們在麗江附近的石鼓江段使用網具試驗,一天只撈上來5條魚,多數個體還很小,而這裡過去是魚類資源十分豐富的。」再往下,是這樣寫的:「昨天,在《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發布會上,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趙依民心情沈重地表示,總體上看,長江生態已經崩潰……」讀到這裡,我又返回頭去看了看:「昨天,在《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發布會上……」而這條消息的出處是新浪網,時間是2015年1月6日。——難道2013年的報告要等到2015年才發布嗎?不久前,我上過一次假新聞的當,吃一塹長一智,趕緊到自己的資料庫看了看:原來是照抄的兩年前的舊聞,題目改了改。看起來,職業道德是談不到了。一切為了「吸引眼球」、點擊量,真是令人無奈。

但是這條舊聞所宣布的「長江生態系統已崩潰」還是正確無誤的。世紀之交,由四川電視臺和劍南春集團聯合發起的「長江萬里行」科學考查採訪組,以三個月時間進行了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的全程考查,結論是:長江生態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也正是在世紀之交那段時間裏,社會上普遍出現了「救救長江」的呼聲。現在如何?還有人大聲疾呼「救救長江」嗎?救不了了,長江已經死了,人心也死了。

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豚

以被譽為「長江三鮮」的刀魚、鰣魚、河豚為例:刀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澹水漁業研究中心有這樣一組數據: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2010年80噸,2011年12噸。也就是說,不足40年的時間裏減少到原有的三、四百分之一。當時有一位專家預言:「照這樣的速度,最多5-10年,長江的刀魚資源將會枯竭。」這是令人不解的:何須預言幾年之後呢?一條世界數一數二的大江,一年僅僅能打到10來噸,還不算枯竭嗎?不,在我們中國人的語彙裡,這還不算枯竭。

以河豚為例:從上世紀90年代起,河豚就很難捕到了。2000年之後,基本上可稱為絕跡。

鰣魚呢?據一位漁民周太明介紹,1985年是一個分界線,「之前鰣魚還很多,1985年之後就很難看到了。」另一位漁民梁林坤證實:「我還清楚地記得,最後弄到的一條長江鰣魚是在2000年,當時一個朋友聽說之後還趕著過來要走了。」說到這裡,深嘆了口氣,「此後,十幾年沒見到過長江裡的鰣魚了。」這位漁民記得他撈起來的最後一條鰣魚,這總該算是枯竭了吧?

簡單明瞭地說,談論「長江生態系統已崩潰」是2013年之前的事。現在不談了,也不呼籲「救救長江」了。不僅長江,近海生態系統也崩潰了。新年第二天,綠色和平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辛苦拉網一天,卻分不到15塊錢:九張照片帶你看中國漁民的真實困境》。記者寫道:「終於見到滿滿一網魚把前甲板都堆滿的情景,漁工頓時充滿幹勁:‘帶魚、馬鮫、大紅蝦、小黃魚、烏賊……’漁工努力地在漁獲中揀出有價值的經濟魚類,但其中大半都不到兩公分長。負責甲板工作的大副,在海上討生活已經超過20年,他說:‘十年前,這些魚我們都是不要的,那時候作業的漁網網孔比較大,這些魚也不會被拉上來。但現在,飼料魚成了重要收入。’」——情何以堪!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