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2月05日訊】(接前文)
二 外企在中國的獲利模式
外企只是將中國作為額外業務的延伸,聚焦於眼前利益,所以,外企對中國缺乏深入瞭解和研究的興趣,無法瞭解中國的整體狀況。當獲利手段和眼前利益結合,形成外企在中國的獲利模式。
外企進入中國有顯著的綜合優勢,形成市場的利潤壟斷。首先,外企有巨大的政治優勢。中國政府自身缺乏組織資源的能力,還嚴厲限制私企生存和發展,缺乏出口創匯的能力。中國政府渴望外企進入中國,組織資源生產和出口以實現創匯,因此不僅為外企提供各類廉價資源,還提供各種稅收和非稅收的優惠措施。這些資源和優惠措施讓外企以太上皇的姿態進入中國,既能獲利,又高人一等。
其次,外企具有巨大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在貨幣稀缺的時代,外企很少的錢進入中國都算是大資金,可以雇佣很多人,購買很多資源。外企具有技術、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可以輕易佔領中國市場。最初,歐美等外企派駐白人到中國任職中國公司高管,因為不瞭解中國的官僚體制進展緩慢;隨後,外企大量更換管理人員,由港台籍高管挑起主力。這些港台籍人員既懂得與中國政府建立關係,又能夠最大壓榨中下層員工,為外企在中國開拓奠定堅實基礎。在這些綜合優勢的支持下,外企集中於最有利可圖的中高端市場,對具體的中高端市場形成強有力的壟斷,進一步壟斷市場利潤。
外企主要關注眼前利益。外企既然擁有各種絕對優勢,就不需要考慮長遠發展(因為長遠也理所當然由自己控制),主要關注眼前利益。眼前利益主要指兩方面,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
局部利益主要指,不關注整體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自然環境,只考慮自己所處市場的狀況,以及自己的利益狀況。外企的局部利益包括兩方面:1、生產方面,主要關注人工和自然環境成本,儘可能利用中國的血汗工廠政策,通過壓榨工人工資和自然環境(不用為高污染、高能耗、高資源消耗等破壞環境的行為支付罰金),降低自身的成本;2、市場方面,主要採取揩油策略,集中面對政府和央企、沿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的中高收入階層,高價獲取高利潤;同時,外企不關注低收入民眾的生活狀況。
短期利益指的是只考慮眼前,不考慮長期變化趨勢。外企最初主要以外貿方式和小規模進入中國時,只注重短期利益的缺陷並不大,但是隨著外企對中國的投入日益增大,投資回收期日益延長,外企仍然只考慮眼前利益。當外企只看到眼前利潤增長,就容易忽略中國的系統風險,忽略中國自殺式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
基於眼前利益的出發點,外企在中國經濟的不同時期,採取明顯不同的獲利模式。在過去20餘年,中國市場表現出幾個明顯不同的經濟增長階段。根據中國不同階段的狀況,外企採取相應的短期揩油策略。外企獲利模式具體總結為以下四方面:
1、初期間接獲利模式:1990年代,外企與中國的經濟接觸度較低,經濟往來模式較為單一。在此階段,中國社會開放程度低、民眾工資收入低、政府資金緊張,中國市場規模較小,絕大多數外企不將中國當作獨立市場,主要對中國貿易往來,將國外產的中高價值產品銷往中國。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正大規模推動血汗工廠政策,產品價格低廉,外企就充分利用這個便利條件,從中國以採購的方式獲得廉價產品。中國廉價生產形成爆發性成長,規模日益擴大。1990年代中後期,中國利用東南亞生產成本日益高昂的狀況,搶奪東南亞國家的生產訂單,加劇東南亞金融危機;並且借金融危機進一步擴大出口訂單。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中國廉價生產進入第二個爆發期,成為世界廉價產品的主要產地。中國的血汗工廠以貿易訂單出口,或者中國商人在世界範圍內銷售中國產品,大規模從歐洲,北美、南美、日韓臺灣等地區,爭搶中低技術產品訂單,間接削減了這些地區的工作崗位。跨國公司加大從中國的採購力度,支持了中國血汗工廠的規模擴張;跨國公司的因此獲得更高利潤,反過來再支持採購規模,進一步支持中國血汗工廠擴大,形成螺旋上升的訂單擴大模式。
2、中期逐步推進模式:2003年之後,跨國公司參與中國經濟的程度日益加深。首先,隨著中國出口迅猛增長,獲取越來越多的外匯,中國政府和沿海地區部分民眾逐漸形成對外國產品的消費能力。中國日益需要跨國公司的產品,包括各種中高技術產品、工業生產設備、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轉設備,以及部分奢侈消費品等。外企面對中國日益擴大的市場,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狀況,積極對中國出口。同時,隨著中國沿海地區的港口、道路和工業園區等基礎設施逐漸建設,中國出口產品的生產加工能力顯著提升。跨國公司對中國生產的依賴日益增加,在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前提下,受到中國社會政府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中國建廠,以保障長期的低成本生產。外企在中國逐漸擴大生產組裝,對於開拓中國市場的慾望也越強烈,越來越將廉價生產和市場揩油政策結合起來。外企加速進入中國,將生產與市場整合,反映其獲利模式逐步推進的狀況。
3、後期深入整合模式:中國加入WTO後,外資逐漸試探深入整合的獲利模式。深入整合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跨國公司層面的整合,將中國環節整合到跨國公司中,將中國業務看作自身產業利益鏈條中的一部分;第二、生產與市場的系統整合,在中國建立主要功能的子公司,將生產和市場推廣整合為一個系統。在試探過程中,中國權貴將一些國企半賣半送給外企,並且給外企配套貸款。外企在收購國企後,利用國企的生產基礎,逐步增加投資,促進技術和管理升級。隨著中國市場持續擴大,外資投資增加的規模日益擴大。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後,中國通過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創造出火爆的市場需求,成為世界受矚目的經濟體。整個世界都對中國的發展前景極為看好,也希望中國拯救世界經濟。外企獲得的收益進一步擴大,更加積極對中國追加投資,急劇擴大生產規模,以佔據更多的中國市場份額。
4、金融系統綜合獲利模式:除了實業投資外,國際金融機構和基金也紛紛進入中國,參與到中國金融市場中。例如,中央政府將央企股份以幾乎白送的價格賣給外資金融機構,讓國際投行和商業銀行入股中國的主要國企。當這些央企在香港上市後,外資金融機構獲得數千億美元的利潤。同時,地方政府以收益保底的承諾吸引外資,進入開發和購買房地產(最臭名昭著的是上海)。中國A股市場也積極吸引國外游資進入,保險資金和銀行資金也陸續進入中國大陸,投資到保險和銀行等金融領域。
以眼前利益為出發點,結果造成對於長期趨勢的忽略。外企從單一向縱深和綜合發展的過程中,獲利越來越豐厚。隨著收益持續擴大,外企以為未來有更大收益,持續增加投入,以爭奪在中國的市場地位,確保自身收益。不過,由於中國市場變化速度極快,當外企實際增加投資開始實施時,往往已經落後於形勢。而且,由於資金規模投入日益擴大投資週期越來越長,外企更難以跟上實際形勢的變化。只不過,由於外企獲利豐厚,而且中國市場一直在擴大,因此普遍很難感覺到他們已經落後於形勢。而且,眾多外企集體性落後於形勢,不存在跟隨市場甚至預見市場的緊迫感。
根據外企的獲利模式,既然市場持續擴大,收益持續上升,就沒有改變的必要。所以,外企日益相信中國市場會繼續擴大、會長遠發展。這種從眼前利益角度出發的行為,在越來越大的信心背後,其實是喪失了對中國市場的整體洞察與準確把握。(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来源:看中國首發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