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 海外華人盤點各地年俗 (組圖)

海外華人大過年 憶年俗寄鄉情


【看中國2015年02月18日訊】據海外媒體報導,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地域廣闊,擁有56個國民族,在歷史的推進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燦爛的節日文化習俗。十里不同鄉,百裡不同族,一鄉一俗,一灣一曲。中國又稱為神州,中國人自古信神敬天,因此,中國節日習俗往往賦予神性的內涵,特別是過年,無論各地都要祭神敬天。


海外華人過年,最懷念家鄉的年味。(網路圖片)

隨之歲月的變遷,很多習俗丟失了,很多習俗淡化了。但中國新年是所有中國人最重視的一個節日,許多傳統習俗仍然保留下來,沿襲至今。移民海外華人,雖然無法像原居地那樣過年,但是曾經經歷的那些熱鬧溫馨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回味無窮。那些觸動心靈的記憶,就如同回到過去了的時光,以寄託對遙遠家鄉的悠悠思鄉情。

廣州年俗:懷念祖母的油炸果

家住北約克謝女士移民加拿大十幾年,十年前她從溫哥華搬到多倫多。謝女士在離廣州市區半小時車程的鄉下出生,度過童年和讀完小學就到城裡居住了。她說,廣州過年期間向來氣候溫暖,到處氣息洋洋。出國十幾年後,一些過年的習俗也淡忘不少,印象中童年的年過的比較完整,但最令人難忘的是兒時鄉下過年時情景,特別是祖母做的油炸果。

她說:「那時祖母健在,她是一個傳統、樸實和老式的女人,沒有念過書,卻一板一眼的把祖輩們做的事情都繼承下來。」謝女士記得,從過年前十天起,祖母就開始拿出攢了一年的各式米、麵粉、花生、芝麻、豆子、白糖、紅糖(蔗糖)、大桶花生油等等,每天做一樣。印象中先炸油角、糖黏米還有煎堆。

「煎堆炸出來的第二鍋,祖母要用來供奉灶君(灶爺)。趁熱吃香香軟軟,但是大人一般不讓小孩隨便吃,只是最後挑出一些樣子差的膨脹不起來的、或者中途破掉的給我們吃,那也讓我們樂半天。廣東過年有句話叫‘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也是從這來的。」

重慶過年:臘梅、水仙、年夜飯

家住北約克周小姐移民加拿大7年了。來到加拿大後,由於學校和公司都不放假,社區的活動有限,讓她覺得很少能有機會和很多華人聚在一起。比起重慶的熱鬧,她覺得這裡過節的氣氛淡了很多。過年的時候,只是做一頓簡單的年夜飯,然後和同鄉的朋友聚一聚,再和家裡人視頻聊天就算是她家海外過年的特色了。

周小姐談起家鄉濃濃的過年氣氛,以寄託思鄉之情。「在家鄉過年,通常是過年前一個月就開始忙活,除了食物,還需在家裡佈置,增添過節氣氛。梅花是重慶的市花,每到寒冬便爭相綻放,芬香盛郁。要到過年前幾天的時候,家裡喜歡在花瓶裡插上幾束臘梅或紅梅。紅梅朱色透艷,星星點點,不僅添加芬香,還圖個喜氣。」

有些人家裡會在臘月就種上水仙花的種球,一般養一個月左右就會開花,一般會在大年左右開放,預兆著一年的好運。然後家家戶戶會在門上貼上「福」、「吉」、「財」、「壽」等吉祥字眼,在吉祥字眼旁邊會貼上童男童女,並寫上幾句吉祥話。家門口還會挂大大小小的各種燈籠,有些家庭會寫春聯,彰顯喜氣。

到了大年三十,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了。一般做這頓飯至少要花半天時間。而大年三十的任務可不只是做年夜飯,還需要做大掃除、洗澡等。這掃除和洗澡不僅是因為需要把千年的晦氣和陳舊都掃出門去,還是因為從初一到初三,都不能做任何掃除和洗澡。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聊家常,說新年願望,一頓飯要吃三四個小時才能吃完。

吃完飯還不能早睡,大人小孩都必須守歲,代表對新年的歡迎。凌晨時,小孩子們會出門放鞭炮。有段時間放鞭炮被城管禁止了,一些人會用踩氣球代替,一些人會無視禁令堅持用鞭炮。不管如何,一到凌晨,大多數家庭裡都能傳出真/假鞭炮的聲音,整個山城頓時被激烈的鞭炮聲籠罩。

到了大年初一,通通是睡一天的懶覺,然後吃湯圓。到了初二才出門走親戚朋友,叫「串門」,通常是去探望長輩送禮,小輩字們去討紅包的時間。到了初三、初四,便要和親人相約去拜墳拜祖宗,並且需要燒紙錢和點香。上墳時每人交代自己最近的情況,並談出自己新年的願望,讓過世的親人和先人們放心。同時社區會舉辦各種活動,如冰燈會,讓大家去猜燈謎和遊玩。

上海:辦年貨 年夜飯

化學工程師喬先生來自上海,移民加拿大16年了,一直居住在多倫多。儘管多倫多是個國際大都市,也是海外華人聚集較多的城市之一,但是喬先生還是喜歡家鄉過年的氣氛。

上海過年,大概從大年三十之前一週就很有「年味」了。「辦年貨」,包括燈籠、春聯、窗花剪紙,年夜飯的材料(雞、鴨、魚、肉、金針木耳、蔬菜瓜果、磨糯米粉、切年糕等),待客的茶葉、花生、瓜子、糖果、雲片糕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湯圓、年糕,所有這些都得在年三十前備齊,非常忙碌。

年三十的年夜飯,是全家最隆重的晚餐,最少也得十幾道菜,一張八仙桌,擺得滿滿的。雞、鴨、魚肉必不可少,還有紅燒蹄膀白斬雞、金針木耳素什錦、大湯黃魚香酥鴨、線粉蛋餃油爆蝦等。吃完年夜飯,接著守歲,12點一過,開始放鞭炮,然後才去睡覺。

初一到初五都是拜年。個個穿上新衣新鞋,按照先親後疏、先長後幼的次序拜年。一般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通常是嶄新的紙幣。不過那時從來沒有拿過一元以上的壓歲錢,一疊十張的新毛票就很不錯了。

正月十五一定得吃湯團。都是自家包,有豆沙餡和黑芝麻餡。初五是給老師拜年,常常是同學結伴去,通常班主任老師是必拜的,其他老師就看自己的喜歡的程度了。那時沒有送紅包給老師的,反而老師要招待糖果花生。如果已經工作了,又很尊敬老師的,一定會帶上一些薄禮的。


海外華人過年,最懷念家鄉的年味。(大紀元)

臺灣過年:敬神 祭祖 搶頭香

家住士嘉堡,移民加拿大十幾年的蘇小姐來自臺灣。雖然住在華人聚集的士嘉堡區,但還是不容易承襲臺灣傳統過年風俗,唯一兒時的過年情景記憶猶新。

蘇小姐說,如今的臺灣人都無法完全記得真正傳統過年習俗有哪些了。回想小時候在奶奶家過年時,蒸年糕一定少不了。通常十二月廿五、廿六日奶奶會開始蒸年糕,傳統口味有甜的、咸的。

在臺灣,每個地區都喜歡在不同時間段「拜天公」。北部在初一零時拜拜,中部則喜歡在除夕午夜拜,然後南部則至初九天公生才拜。據她知道臺灣人很迷信於:「搶頭香」,所謂搶頭香就是在第一時間內搶插第一柱香在香爐裡,搶得頭香神明將「優先」完成信徒的心願。可以想像,人們會為了這個而瘋狂的往前擠。

臺灣過年時,如果家裡有嫁出去的女兒,她一定要在初二時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算是「客人」,但她如果連續三年沒「做客」,則是「背祖」(背叛祖先),將永遠不得回娘家。因此嫁出去的女兒即使三年內無法回娘家,也必需把穿過的衣服寄回娘家,代表本人返家才不會「背祖」。做客習俗的意義出於父母對出嫁女兒的關懷。

東北:除夕之夜的福氣餃子

家住萬錦市的姜女士移民加拿大2年。作為新移民的她,感嘆海外過年跟國內大不一樣,年味淡多了。每當中國新年到來之際,除夕夜的餃子既是她情思夢繞的美好記憶,也成了她家過年必吃的除夕大餐。

姜女士說,東北人過年少不了餃子。大年三十的餃子與平常的不同。每年媽媽都會準備好一分錢硬幣,包在餃子裡。媽媽說,誰吃到帶硬幣的餃子,一年都會吉星高照。

「有幾年媽媽只包一個帶錢的餃子。我們是個大家庭,一共十來口人,吃到這種‘福氣’餃子的機會有限。記得有一年,‘福氣’餃子一直都沒被吃出來,弟弟本來吃飽了,還堅持接著吃。媽媽看不過去,就到鍋裡去看,發現‘福氣’餃子漏了,硬幣掉在鍋裡。媽媽說,每個人都有‘福氣’。從此以後,每到過年時,‘福氣’餃子就由一個變成了兩個。」

「媽媽每年都是等有人吃到‘福氣’餃子後再動筷子。有一年,大姐感覺夾到了‘福氣’餃子,就讓給了媽媽,說自己吃飽了。只有那一年,媽媽吃到了‘福氣’餃子。」

「後來我結婚生子,女兒漸漸長大了,每年過年我都包‘福氣’餃子。家裡人口少,但我每次都包上五六個‘福氣’餃子,女兒吃著一個又一個的。來到多倫多,這里根本不過中國年,年三十女兒照樣去上學,但‘福氣’餃子不能少。10分的加元硬幣包在餃子裡正合適。我們要繼續在加拿大過個有‘福氣’的中國年。」

河北過年:吃、喝、玩、樂年味濃

家住北約克路女士移民加拿大6年,她最懷念的是兒時在家鄉河北石家莊過年的氣氛。她說,在兒時的記憶中,河北石家莊過年除了盼著穿新衣,就是盼著和小夥伴們一起吃和玩。我們那裡從糖瓜地灶二十三開始,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濃了。打掃房屋、收拾院子;自製豆腐;蒸饅頭、包子、豆包、棗糕、黏餅子;炸丸子、麻花、散子;煮肉、做肉糕;買年貨,大人們忙個不停,我們一群孩子則跟在大人後面湊熱鬧。

臨近年尾,院子裡的大門上要貼紅對聯和挂帘,屋裡的門上也要貼紅對聯,窗戶上貼窗花。年三十的中午,村裡的風俗是吃熬菜,再就上一個剛出鍋的饅頭,真叫一個好吃。

直到現在,一到過年,我都懷念老家的熬菜。吃完午飯,三十下午,就開始包餃子,通常是肉餡和素餡兩種。這天下午要包很多餃子,連破五的餃子都要準備出來。小孩子要在家裡幫忙,小時候覺得三十下午是最難熬的,干一會兒活就要問問大人們還剩下多少面和餡,大人們倒不寂寞,她們不停地說笑,沒有一絲倦意。

餃子包好後,男人們就會在院子裡放鞭炮,女人們就開始煮餃子,晚上吃完餃子,我們一群孩子便打著燈籠到胡同口去玩捉迷藏,晚上玩捉迷藏,真是又害怕、又興奮。

正月初一早上4、5點鐘人們就開始放鞭炮,我們一家人也會起得很早,吃了餃子,父母會帶上弟弟去給長輩拜年磕頭,而我則可呆在家裡,因為我們那裡未出嫁的女子不用磕頭。

路女士說,來到加拿大,年味淡了很多,但去華人超市仍能感受到過年的氣息。我們也少不了買年貨、包餃子、給父母電話拜年、和朋友一起聊天。每逢佳節倍思親,過年更是如此。在海外,過年是個喜慶的日子,也是一個充滿思念的日子。

湖南:紅包 燈火 舞龍獅

居住士嘉堡的馮女士移民加拿大10年。馮女士的家鄉在湖南衡陽,湖南被稱為中國的魚米之鄉,用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來形容湖南很恰當。據說該省方言就有上1000種,飲食習慣,風土人情差異很大,但過年的習俗卻大致相同。

湖南過年從臘月二十四日開始,到正月十五才結束。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物資,打掃庭院。到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舉家休息聚餐,送灶神。大年三十,戶戶剪綵紙,貼春聯,全家吃團年飯,菜餚必須有餘有剩。掌燈時分,焚香鳴炮,敬神,拜祖先,叫辭年,並接灶神。

湖南民間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燈」習俗。到了除夕夜,一般家庭主婦會燒好幾盆火,每個房間都會放一個火盆,用木頭或木炭做燃料,一直燒到天亮,寓意是驅邪散晦。除夕之夜,男主人會在大門上貼紅「財」字,長輩給小孩壓歲錢,也叫發紅包。男女老幼圍爐守歲,直到天亮。

大年初一講究、禁忌頗多。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內,過了初一才倒垃圾。初一還有抱柴進門,意「進財」。這天特忌粗俗不雅之言,大人說此日挨了罵,要挨一年的罵。大人總要事先叮囑小孩:初一要說好話。萬一小孩說漏了嘴,大人會馬上說:「孩童無忌,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要說「打發打發」,「打歲(碎)打歲」;若酒杯倒了,要說「酒潑紅地」。

正月十五年節氣氛達到高潮,叫鬧元宵。這天無論城裡、鄉下,幾乎到處是鞭炮聲、鑼鼓聲。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通宵達旦。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接待的家庭或單位都賜以紅包。

這天晚上,家家燈火通明。在鄉下幾乎每個房間都亮燈。小孩歡天喜地,有的小孩整晚跟著龍獅隊走村串戶,大人就在家接待龍獅隊。龍獅隊很多,幾乎村村都有,到後來連一些工廠、企業也成立龍獅子隊。有的從初二龍獅隊就開始出動了,到十五這天最多,有的家庭一晚接待20到50多個龍燈隊。直到天亮龍獅隊活動結束,年也過完了,第2天,才在意猶未盡的過年氣氛慢慢回過神來,真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責任編輯:牛蘭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