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塑藝術,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無盡的魅力和歷史。中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精華,中國古代雕塑在題材內容、形式風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質上都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如秦漢雕塑的粗渾、雄大,魏晉雕塑的健朗和瀟灑,唐宋的豐富、端麗等。中國古代雕塑也充滿了寫意傳神的特點,認真追究起來,很少有像古希臘作品那樣符合現實中的真實標準的。它不習慣於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細部,更喜歡那種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覺、意境,引發出一連串遐想的空間,把人們引向一個藝術世界。古代雕塑題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勞動生活及民俗雕塑。藝術門類有圓雕、浮雕、紀念性雕塑、案頭雕塑、建築及器物裝飾雕塑等,彫刻材料也豐富多采,除了青銅、石、磚、泥、陶等材料外,還有玉琱、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國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種動物形象的陶塑為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實用器物上的裝飾物,隨意性很強,形象粗簡、稚拙。商周時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銅器鑄造為主,青銅器上的紋案,主要有動物紋、幾何紋。商代青銅禮器造型奇特,充滿威嚴而神秘,崇高而怪異的美感。而從這時期考古挖掘中大量出土的雕塑中,唯不見有神像,這是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西周以後,其風格趨於寫實而富於理性。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變得繁麗、華美。商、周時期除禮器外,還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實用青銅器和石、骨、玉琱刻作品,或人物、或動物,皆造型巧妙,制做精細。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主要內容為: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紀念性石刻與墓室隨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內容的雕塑。大型陵墓石刻肇始於漢代墓前的石人、石獸。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為南朝宋、齊、梁、陳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勛臣貴戚墓的遺存。北魏、遼、金、西夏等朝代陵墓遭嚴重破壞,僅有少量石刻遺留下來。南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內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制,並為明、清兩代所承襲。
宗教雕塑主要保存於寺廟和石窟寺之內,由於寺廟毀損嚴重,石窟寺雕塑便成為宗教雕塑遺存的主要代表。石窟寺是開鑿於山崖之上的宗教寺廟。以佛教為主,也有少量道教或其他宗教內容的造像。石窟形制源自印度,約於3世紀傳至中國。造窟風氣最盛的時期為南北朝至唐代中期,約當5∼8世紀。重要石窟多以皇室或勛臣貴戚雕造的大象為中心,由眾多的窟、龕、摩崖造像等,構成龐大的石窟群。雕造的時間常延續10多個世紀。每個窟內又以立體雕塑本尊佛造像為中心,由弟子、菩薩(以後增加天王、力士)組成群像,四壁佈滿浮雕或壁畫,形成濃厚的宗教氛圍。由於造像和壁畫、浮雕內容、樣式的差異,而形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藝術風格。石窟寺分布地區很廣,早期石窟集中於新疆地區,重要的有克孜爾石窟、庫木吐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吐峪溝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等;晉朝以後,在河西走廊和華北地區興建的石窟有莫高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須彌山石窟、南北石窟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響堂山石窟、天龍山石窟、萬佛堂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陝北石窟等。南方地區有南京棲霞山石窟。隋唐以後新開鑿的石窟有彬縣大佛寺、駝山石窟、雲門山石窟、柳埠千佛崖石刻、峽江千佛崖、安岳石刻、大足石窟,以及雲南南詔國開鑿的劍川石窟等,五代至元代在杭州開鑿了飛來峰石刻。在近代,石窟雕塑遺存曾受到外國人的嚴重破壞和掠奪。
中國雕塑在題材內容和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並在長期發展中,不斷吸收、融匯了很多外來藝術成分。其發展的高峰是秦漢、南北朝、隋唐時期,五代以後,大規模的雕造活動日益減少,而中小型雕塑則有新的發展。20世紀以後,受歐洲雕塑影響,出現一些西方雕塑樣式的紀念碑雕塑和大量架上雕塑。80年代以後,城市環境雕塑興起,中國雕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中國美術史上留下姓名的雕塑家不多,也缺少雕塑理論著作。對於中國雕塑史的研究和創作經驗的總結,主要開始於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