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安,理有自得。(網路圖片)
一、真正幸福的好夫妻
漢朝時候,有個叫鮑宣的人,他的妻子叫桓少君。鮑宣在少君父親的門下讀書,家裡很窮,但少君的父親,賞識他的志氣,就把少君許配給他為妻。
結婚時,少君的嫁妝很多,鮑宣卻露出不高興的神色,他對少君說:「你長在富裕家庭,從小就穿著美麗的衣服,過著無憂的生活,但我家卻地位低微,異常窮苦,只怕你來到我家後,不習慣呢。」
少君當下就把父親陪送給她的奴僕,遣回家中,換上粗布衣裳,和鮑宣坐著一輛狹小的車子,來到了夫家。
到了家,拜見了婆婆,她馬上就提著水瓮,出去汲水了。此後,她也一直遵守婦道,修身養德,獲得鄉里人的一致好評。
二、「貧何足泣」!
漢朝時候,吳國有個叫孟宗的人,他母親是江南人。孟宗小時候跟著南陽的李肅學習,長大了,在一個叫朱據的將軍幕府裡任職。一天夜裡,下起了暴雨,屋子都漏水了,孟宗起床處理一番後,來到他母親床前,哭著請母親原諒自己不能給家裡帶來富足尊貴。
母親說:「孩兒不必哭泣,以後改善條件就是,一個人貧窮,有什麼好哭的呢?(原文有「貧何足泣」一詞)」後來這件事,被朱據將軍知道了,將軍認為孟宗很孝順,就把他提拔為司馬官,專門管理鹽運和漁事。
有一回,孟宗到河裡捕了好些魚,把魚炸熟,製成魚脯,把它端給母親吃。母親卻原封不動,把魚退了回去,說:「你本身做著鹽漁官,卻私自去捕魚,雖然是為了孝順我,但你這樣不避嫌疑,實際上是假公濟私,會被別人說三道四的。你呀,以後要深深記住這個道理。」
三、心有所安,理有自得
晉朝時候,有個叫吳隱之的人,從小就很孝順父母。後來他做了官,妻子仍然在家紡線織布,背柴做飯,勤儉持家過日。冬天沒有被子蓋,就拿茅草蓋在身上;洗了衣服沒有別的換,只好直接披著棉衣上的棉絮,曬乾了衣服,再將棉絮縫到裡面去。吳隱之的妻子的生活方式,就如同那些窮苦百姓一模一樣。
有人認為她太節省了,實在不必如此!吳隱之的妻子卻說:「我丈夫做官,從來都是廉潔奉公,領回的俸祿,都拿去救濟那些有需要的民眾了。救濟得多,家裡的花銷就大。我們只能自己辛苦一點,節省一點,這樣過日子,我們感到:心有所安,理有自得。」
做官的人,如果本身很廉潔,哪裡還有什麼多餘的錢財,去資助別人呢?吳隱之的妻子,勤勤儉儉,像奴僕一樣辛勞著,她的丈夫,才能把俸祿像甘露一樣,灑向有需要的人。吳隱之一生清貧廉明,美名遠揚,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全是因為身邊有個很好的賢內助啊!
四、五女皆高潔,史無前例
唐朝時候,有個叫宋廷芬的人,他生了五個女兒,大女兒叫若莘,二女兒叫若昭,姐妹幾個都聰明美麗。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她們一個個都很有學問,寫出的文章,文才華美有靈氣。大姐若莘,還著有一本叫《女論語》的書,起好了草稿,二姐就跟著一起寫作、修改、謄清,最後寫成了這部書。
皇帝把她們姐妹一起,召集到皇宮考試,一個個都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結果五姐妹,都被留下來,當了公主和貴族女子的老師。
後來,大姐若莘過世了。皇帝就讓二姐若昭,接了她的班,繼續管教那些貴族子女。因為她才華出眾,到她過世時,皇帝賜予她一個稱號:「梁國夫人」。若昭性情高潔,皇宮貴族都很尊敬她。在古代,一個女子能向別人傳授知識,且久任官職,得到皇室的隆重招待,確實是史無前例的。
五、貧女高潔有志氣!
宋朝時候,有個叫曹修古的人,做了地方官,死在了任上,可是家裡實在窮得很,妻女竟然沒錢把棺材運回老家去安葬。
曹修古的同僚和下屬,看到這樣,就湊了五十萬貫錢,讓她們安置後事。
曹修古的女兒哭著對母親說:「父親在世之時,都未嘗受過別人一針一線,現在我們接受了這些人的錢,那就是玷污了父親一世的清名呀!」
母親聽了她的話,就把錢退回給曹修古原來的那些幕僚。那些人又讓她收下,說是留給女兒做嫁妝得了。曹修古的女兒說:「藉助父親的安葬,來給自己置辦嫁妝,這是我做得來的嗎?我不能這樣做呀!」毅然謝絕了他們的好意。那些幕僚,都非常欽佩她們的德行。
(以上均據蔡振紳《八德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