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網路圖片)
濕是如何形成的?
古語有云:「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
秋冬進補,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還有濕?
1、頭髮愛出油、臉部油亮。
(網路圖片)
2、起床昏沉,整天沒精神。
3、睡覺留口水(濕氣飽和自行流出),舌苔黏膩。
4、排便黏稠且多便。
(網路圖片)
5、小肚子大。
6、耳內濕(耳禪濕)。
7、腿肚子發沉發酸。
8、陰部潮濕。
這樣吃會讓濕氣加重:
少吃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網路圖片)
1、忌辛辣生冷
少吃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等。也要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凡是帶有辛香氣味的食物,都有散發的功用,因此提倡吃辛香氣味的食物如芹菜。另外,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於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發生各種消化道疾患。
煎炸、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積聚在胃中,會加重體內積滯的熱氣。(網路圖片)
2、忌油膩、煎炸
眾所周知,煎炸、油膩的食物都不容易消化,積聚在胃中,會加重體內積滯的熱氣,不利於潤燥,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常在秋季復發或加重,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由於秋冬季節是緊跟著濕熱並重的夏天而來的季節,因此,在此時,夏天對人體的影響還會存留一段時間。會出現一些「熱」未除的症狀,如口苦口乾、心煩、小便黃赤、大便乾燥、舌紅、舌苔黃等表現。
除此之外,還有「濕」的症狀,如脘腹滿悶、食慾不佳、口黏、小便不利、大便爛、舌苔厚或膩等表現。
而通常大家入秋後有貼秋膘進補的習慣,但是若體內濕、熱不除,人體的脾胃就無法很好地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此時即使進食千年人參,或是上品燕窩等上佳補品,人體也受益不大因為補品只是在消化道裡「瀟灑走一回」。
如果進補後,出現濕熱更甚的情況:喉嚨乾燥、流鼻血、舌苔黃膩、夜間煩躁、睡不踏實等「上火」症狀。更有甚者,濕熱嚴重,進補不僅沒有加強身體素質,反而補出疾病。那就說明更應該祛濕了!
身體濕氣知識閱讀: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
治療濕症一般採用中醫的食療方法,對付體濕,肥胖,皮膚暗黃,平時可以多吃一些健脾胃肺利尿的食物。
紅豆薏米葛根粥,有效改善體內過多的濕氣。(網路圖片)
紅豆薏米葛根粥:
材料:紅豆,薏米,葛根,燕麥,蕎麥,赤小豆,小麥胚芽
做法:
1、全部材料洗淨,先大火煮沸,然後關火燜30-60分鐘。
2、再開大火煮沸,加入冰糖煮30分鐘,關火。
紅豆薏米粥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功效,對下身浮腫的肥胖也有作用,而且還有降血壓、降血脂、去水腫、調解血糖、解毒抗癌的作用。
薏米是常用的中藥,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凊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養脾胃,非紅豆、薏米莫屬。
責任編輯:李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