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親的教育下,李顒不僅安於貧困,還養成了高尚的節操。(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李顒,字中孚,號二曲,盩匡(今陝西周至縣)人。他是清朝著名思想家、理學名士,在關中一帶極為有名,與當時的黃宗羲、孫奇逢,並稱為清初三大儒。
後來,李顒應邀到江南的無錫、江陰、靖江、宜興等地講學,所到之處,求學者雲集。後來他返回陝西,江南人士仍十分懷念他。常州的延陵書院,甚至畫了他的肖像,寄託對他的思念。晚年時,他居住在陝西富平,一心鑽研學問,杜門謝客。當時只破例與思想家顧炎武往來,並熱情款待之外,其餘客人一概不見。
李顒不肯應清廷徵召而出來做官,曾多次婉拒。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曾召見李顒,意思是希望他出來做官。李顒不肯應召,派兒子李慎言前往康熙帝的行宮,呈述不出來應召的情由,並將自己的《四書反省錄》等著作,送給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看了後,受到感動,御書「操志高潔」四字褒獎他。
母親的教育成就了李顒
李顒的父親早逝,家中十分貧窮。他從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成為一個著名的學者,與母親(彭氏)對他的教育,是密切相關的。李顒年幼時,他的父親李可從在明朝任官。這時,適逢張獻忠起義,李可從奉命跟從巡撫汪喬年,去討伐。臨行前,他將自己的一顆牙齒拔下,交給他的妻子彭氏,對她說:「如果戰敗了,我將死於沙場上,你好好地教育我們的兒子!」後來,明朝戰敗,李可從戰死於沙場上,遺骨沒能運回家。彭氏將丈夫的牙齒,埋葬掉後,將墳墓稱作「齒塚」。
由於李家十分貧窮,彭氏為了撫養兒子,可說是歷盡艱辛。她抱定主張,一心要把兒子培養成才。旁人見他們母子倆,無依無靠,生活無著,便勸彭氏道:「與其這樣貧困,不如讓你的兒子,幹活養家吧!」還有的人更熱心,要介紹李顒到縣衙去當差,以解決母子倆的生活問題。對此,彭氏一概不同意,她堅持要兒子跟從老師讀書。
但是家貧,交不起學費,所以沒有一個老師肯收李顒這個窮學生。這時,彭氏對兒子說:「有經書在,何必一定要找老師!」於是,母親開始親自教兒子讀書,每天將忠孝節義之類的事情,講給兒子聽,督促兒子好學上進,向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看齊。
李顒雖然家貧,亦不收受他人東西
母子倆相依為命,生活極其艱辛,有時甚至幾天都沒有吃東西,但是母子倆照樣坦然處之。在母親的教育下,李顒不僅安於貧困,還養成了高尚的節操。他超凡脫俗,以昌明理學為己任。儘管家中貧窮,若有人送東西給李顒,他也不肯接受。有時人家送過來,他送回去,如此往返十來次,最終李顒還是不肯接受。有人勸他說:「互相交往贈送禮物,像孟子這樣的聖人,有時也不拒絕。」
李顒答道:「像我們這樣的人,凡事都不如孟子;即使這一件事,不遵照孟子的辦法去做,也絕對沒有什麼害處。」
正因有了彭氏的悉心教育及李顒本人善於接受教育的資質,能夠自己砥礪情操,才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儒學大家。
彭氏真不愧是一位勤勞刻苦、賢良卓越、偉大的母親!
(事據《清史稿•李顒傳》、《國朝先正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