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早相信夢是來自神的訊息或是某種超自然的溝通。(網路圖片)
夢的歷史
就我們所知所有的動物都會做夢,而人類可能早就擁有足夠智慧以思考這種過程前,便開始做夢了!
人類最早相信夢是來自神的訊息或是某種超自然的溝通,例如:在古埃及時期,當人們在情緒上遭受到極大的困擾或是希望祈求神明協助時,就會到神殿睡一覺,然後請祭司解釋他們的夢。考古學家也發現,在遠古時期的史前洞穴壁畫就有夢的記錄了。
為什麼會做夢?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說:「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康莊大道」。就是說個人潛意識的願望、需求的恐懼等,會在夢中表現出來,但是那些不被個人所接納的動機,在夢中則會以偽裝或象徵形式出現,而不會直截了當的顯現。
什麼時候會做夢?
數百年來,我們認為睡眠是為了讓身體組織與功能得到保養和修補,在我們正常睡眠中不是全部處於深睡期,通常睡眠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此時睡眠很淺容易被叫醒,被叫醒的睡眠者通常說自己沒有睡,持續5至10分鐘。
第二個階段:這時被叫醒的人通常會說自己已經睡著了,持續15-20分鐘。
第三個階段:是淺睡和深睡的交界,持續的時間很短大約幾分鐘。
第四個階段:睡眠持續較久,約30至40分鐘,且不易叫醒(深睡期)。
在這時候的睡眠也稱快速動眼期,因為此時的睡眠會伴隨眼球快速移動,這時候人就在做夢了,且不易叫醒,若叫醒了則超過80%的人會說他自己正在做夢。
若是你的朋友說他從來都不會做夢是因為他記不起來,不信的話若有機會你可以等他睡著眼皮快速移動時叫醒他,問他是不是在作夢?他一定驚訝,你怎麼知道我在做夢,偶爾測試一下可以,但是不能常開玩笑哦,因為長時間睡眠被剝奪對身心會產生負面影響,身體就不能放鬆和修復了。
做夢的種類有的是極少數的預知夢(類似輪迴轉世的故事),有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的可能是兒時的不好經歷,不想去面對或是不知道去處理,隨著成長的過程造成個案會一直做同樣的夢境的夢造成困擾。
被遺忘的孩子
在一次演講中,我分享了一個女孩經常做同樣夢境的故事:
婉君國小6年級時,一天聽到導師說她的一個好同學,突然在家自殺,當時全班同學都壞嚇了,當時學校沒有輔導員對學生做心理輔導,於是此事在班上孩子心裏留下陰影。隨時間流逝,這件事情就慢慢被淡忘。
婉君國中畢業後,開始晚上做夢,夢見這位離世的好朋友來找她出去玩,在夢中女同學還是國小模樣,夢中婉君知道她已經往生卻不害怕,覺得只是像以前來找自己玩而已,這個夢偶爾持續到婉君快30歲,有一天婉君回到娘家告訴媽媽這件事,媽媽說:你應該去她墳前祭拜她,跟她說陰陽兩途,請她不要來找你,去找她陰間的朋友玩才好。於是婉君請熟識的人帶路,但他們找了好久終於在荒煙蔓草間看到貼著她相片的墓碑。那時婉君哭了,因她早逝,其親人也搬離原居,她的墳前雜草蔓生,只剩一張可以辨識的泛黃相片。婉君為她除草、擦拭、祭祀,終於理解她的好友為什麼一直回來找自己玩了,因她很小離世,孤單,家人搬離,只好回來找當時跟她要好的同學。當婉君祭拜完,告訴自己的請求,回家後,從此她再也沒有入夢來了。
在心理諮商方面也說明,年紀小的孩子面對同學突然死亡的驚嚇,不知如何處置,沒有專業開導,大家避而不談,心中的恐懼創傷不自覺的停留在潛意識,長大後能再一次的去勇敢面對它,壓抑的情緒有了發泄出口,做夢的問題也獲得解決。希望大家做自己的專家,面對解決問題。
因緣的夢
講完故事後有人提問:
小陳問:請問最近睡覺的時候感覺有東西壓著我不能呼吸。為什麼?
答:你是不是在回家的路上有看見喪家?他回想了一下好像路上,有人在辦喪事他瞄了一眼,我說:那就對了!你是一個有宗教信仰很深的人,應該是那個時候你磁場跟它很相近或許認為你可以做回向給它,所以它跟著你回來了,我說只要你心存善念若有再經過時敬禮一下,它應該很快就會走了。
經過幾天後小陳打電話來說:老師您說對了,我常做善事,自從我再經過喪家那裡回敬禮之後,回家晚上都很好睡了。
這是一個因緣的夢,只要心存善念沒有什麼好嚇自己的。
思念的夢
小芬說:前些陣子夢到了國中時期的班長帶我們去海邊玩,陽光燦爛耀眼大家玩得非常高興,但是她特別記住班長的臉龐這代表了什麼?
我說: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可能是目前有心事想尋求人支持吧!
小芬說:自從父母相繼往生之後娘家的兄弟都跟我不親,連過年也沒叫我回去,心裏很在意這件事。
我說:你的夢代表你思念父母,懷念起以前與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非常溫暖,你特別記住班長的臉是因為長兄如父,希望兄長能對你釋出善意象父親一樣的在意你,所以你會期望兄弟會對你有所回應,看見陽光至少你的心靈是正向的,你目前需要的是溫暖,找家人說一說心裏不好的感受,把負面的情緒釋放出來,就會從落寞中走出來,讓生活會過得快樂。
小芬聽完我的解析後,似乎觸動了她的心弦而淚下,這就是她潛意識下內在隱藏的願望。
所以,夢的解析可協助當事人瞭解問題,進而尋求解決之道。在夢境中,配合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用推理方式能得到啟示,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