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尊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師德師恩是人終身不能忘懷的,《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弟子顏回,敏而好學,虛懷若谷,德行出眾,善於自省,在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尊師重道,對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從不懈怠,顏回常說:「我雖然不聰敏,但是我能夠參照老師的話去做。」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顏回十三歲入孔門,虛心好學,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所以,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子。顏回的仁德,也影響了同門中的許多人,使得孔門弟子互相更加親密,孔子認為「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孔子喜愛顏回更在於對他仁愛誠信等等方面的信賴,在厄於陳、蔡的最艱難時期,孔子與眾弟子談論顏回,認為顏回窮而不改其節:「吾信回之為仁久矣」;「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孔子家語·在厄》篇中孔子感嘆:「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何獨丘哉?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顏回對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國者之醜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後見君子。」
君子仁德在身,博學深達而世不我用,如芝蘭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不謂窮困改節的志向。這番對話記載正是師徒二人心心相印的寫照。
兩千多年來,復聖顏子一直被世人奉為尊師的楷模。在《論語·先進》中也有顏回事孔子如父親的記載: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
《論語》記載:「子行顏隨」。顏回不僅是身隨,更是畢生依教奉隨的心隨。《孔子嘉虞》中記載,少正卯鼓吹邪說,和孔子爭奪弟子,孔子的很多學生為此而動搖,竟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有人問他,何不去和少正卯學?顏回回答:「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切夫子之學,尊天命倡仁德,示人以正道,足吾之未學也,何去之有哉?」
《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顏回「好學」被作為一種精神而得到孔子的提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論語》中,顏回是唯一多次受到孔子讚許的「學」子,原因也正在於他是真正能夠做到「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的弟子。
顏回二十九歲,頭髮全白了,三十一歲過早地死去,孔子哭顏回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便一天天地親近起來,大家更加和睦了。」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就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七十二賢之首
多種史料記載,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最受推崇。
顏回,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一作顏淵,是孔子早期弟子顏路之子。出身寒微,卻能安貧樂道,聰敏過人,深思善學。對孔子所講能聞一知十,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德行見稱。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朝君王加封,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尊為「復聖」。至今,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幾千年來,復聖顏回備受尊崇,是有其淵源的。他十三歲從師修學,十八歲乃成德教。東漢郎凱說: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
後隨師周遊列國,歸魯之後,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顏回是《易經》主要整理人之一,曾以弱冠之齡與孔夫子對《易》。
顏回在歷代文獻中被稱許的記載比比皆是:
在待人處世上,顏子曾說:「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孔子家語·弟子行》也記載:子貢說:「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是顏回之行也。」
《論語·泰伯》曾參稱頌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記載:「吾無夫顏氏之言。」
《說苑·敬慎》記載曾子言:「吾無顏氏之才。」
宋代大儒張載曾評價,顏子一生,志在做聖人。程頤也說:「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顏子敏而好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畢生實行其所學,解行相應,矢志不渝,以成高尚品德之仁人君子。
如此道德學問,無怪乎孔老夫子說:「夫其所以為顏回者,此之類也,豈足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