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曾國藩都講究「靜思」,兩人都是歷史上少有的「內聖外王」之大政治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每個人都有處理事情的準則與訣竅,來看這些古代高手是如何處理好事情的。
迂回的策略
很多人喜歡直來直往,結果把事情辦壞了,卻不懂得迂回的智慧。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歡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管一隻鳥,燭鄒不小心,這隻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
齊國國相晏子知道了,就說:好吧,把燭鄒這傢伙殺了給大王謝罪,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著大王的面數落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綁了燭鄒,數落其罪,共有三條。
其一,大王的鳥竟然讓你放飛了;第二,你放飛了大王的鳥,惹得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緊,可是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的事情傳出去,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和國民會笑話齊國國君把一隻鳥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聲譽嗎?
齊景公聞言笑了,說:「趕快放人,我明白了。」這就是晏子迂回的智慧。
逆向思維
孫臏是戰國時著名兵法家,至魏國求職,魏惠王心胸狹窄,妒其才華,故意刁難,對孫臏說:「聽說你挺有才能,如果你能使我從座位上走下來,就任用你為將軍。」魏惠王心想:我就是不起來,你又奈我何?
孫臏想:魏惠王賴在座位上,我不能強行把他拉下來,把皇帝拉下來是死罪。怎麼辦呢?只有用逆向思維法,讓他自動走下來。於是,孫臏對魏惠王說:「我確實沒有辦法使大王從寶座上走下來,但是我卻有辦法使您坐到寶座上。」魏惠王心想:這還不是一回事,我就是不坐下,你又奈我何?他便樂呵呵地從座位上走下來。孫臏馬上說:「我現在雖然沒有辦法使您坐回去,但我已經使您從座位上走下來了。」魏惠王方知上當,只好任用他為將軍。
適當的糊塗
兩個落水者,一個視力極好,一個患有近視。兩個落水者在寬闊的河面上掙扎,很快就筋疲力盡了。突然,視力好的那位看到了前面不遠處有一艘小船,正在向他們這邊漂來。
患有近視的那位也模模糊糊地看到了。於是,兩人便鼓起勇氣,奮力向小船遊去。
游著遊著,視力好的那位便停了下來,因為他看清了,那不是一艘小船,而是一截枯朽的木頭。
但患有近視的人卻並不知道那是一截木頭,他還在奮力向前遊著。當他終於遊到目的地,並發現那竟然是一截枯朽的木頭時,他已離岸不遠了。視力好的那位就這樣在水裡喪失了生命,而患有近視的那位卻獲得了新生。
有兩個患有癌症的病人。一個人耳朵靈便,從醫生的談話中聽到他們只能活三個月時間了。
另一個人的耳朵有些背,別說偷聽醫生的談話,就是你跟他直接說,他還聽不大清。奇怪的是,他不但活過了三個月,到現在已是兩年過去了,他還好好地活著。
人生中,很多事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好,不靈通的比靈通的要好,不精明的比精明的要好。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難得糊塗。其實,人生本來就是糊塗的,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藏在糊塗中,一旦清醒了,可能所有的快樂和幸福也就跟著煙消雲散了。
把握好「度」
話說有一人到千年古刹金山寺去敲鐘祈福,管鐘的老和尚跟他說敲鐘只敲三下:第一下是福喜臨門;第二下是高官厚祿;第三下是延年益壽。
那傢伙敲完第三下後心裡有氣。偏不信這個邪。趁老和尚不注意。故意又敲了一下,老和尚大驚失色地跟他說:「這下完了,前面白敲全廢了」,那廝問老和尚為什麼?老和尚說,鐘不能敲第四下,敲了那就四大皆空了,這下那廝傻了。
中國人一直很講究一個「度」,常說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萬事須講「度」,率性而為不可取,急於求成事不成,心慌難擇路,欲速則不達,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
中正平和
中正平和就是中庸。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就是要求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有個故事說:
魯國的法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獎金,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很富有,贖人卻不願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做可以移風易俗,成為大眾的規範,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作呢?現在魯國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無形中創下了惡例,使大家都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一件丟臉的事,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好風氣,將慢慢消失了。」子貢大概很委屈,不過仔細想想就是這個理。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絕對不是一個道德學家,他是中正平和的,從來不主張用道德強迫別人做事,不用道德壓迫人的本性。
每臨大事有靜氣
曾國藩年輕做事,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他的老師理學大家唐鑒先生送給他一個字——「靜」。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思索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獲益良多。尤其在遇到重大問題時,他更是不輕易作出決定,總要通過幾番靜思、反覆權衡之後,才拿出一個主意來。為讓氣氛更寧靜、馨香些,還往往點上一支香。每見到這種情況,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擾他。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整天慌慌張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三國演義》記載劉備死後,魏、吳聯合少數民族發五路大軍攻打蜀國。五路大軍打來,劉阿斗都快被嚇死了,別的將領也懵了。可諸葛亮把自己關在相府裡三天不見客,靜心思考對策,結果,五路大軍被他輕鬆化解。這就是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故事。
曾國藩和諸葛亮都是少有的「內聖外王」的大政治家,都是在靜字上做足工夫的人。諸葛亮《誡子書》中更是精闢地將此總結為,「非寧靜無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