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8月30日訊】中國推進的「一帶一路」建設雖然融資需求龐大,但沿線國家多數隻有貿易項下開放,沒有實現資本賬戶開放和貨幣可兌換,且建設所需融資多為中長期投融資需求,再加上不少沿線國家還面臨政治動盪、戰爭、經濟衰退等狀況,人民幣輸出必然面臨多重挑戰。
綜合媒體報導,中國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曾公開表示,可以藉助「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擴大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輸出,同時平衡好本幣輸出和防範風險間的關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邁入新階段。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指出,從存量方面看,中國海外投資的規模從2014年的925億美元,到2015年1,114億美元,就是說跟「一帶一路」相關的海外投資存量在中國總投資和中國的ODI存量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相信以後的貢獻會越來越大。
當然,考慮到一帶一路國家多數為發展中國家,有些還面臨戰爭、國內政局動盪等極端狀況,中國在推進人民幣資本輸出的同時,也面臨政治動盪、金融體系不發達等多重風險,能否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余永定就提到,中國在一帶一路的重要資金接收國巴基斯坦的總投資將達到460億美元,考慮到當前巴基斯坦的現狀,能否收回投資就比較令人擔憂。
他分析稱,雖然巴基斯坦的國內形勢趨向穩定,經濟增長速度也明顯上升,但1979年到2017年,巴基斯坦年均經常項目逆差是5.5億美元,基本上沒有順差,且2017年巴基斯坦經常項目逆差對GDP比值上升到4%,如果上升到6%,就可能會發生危機。
余永定稱,巴基斯坦長期來講還是不太好的,再考慮到國內階級衝突、民族衝突、宗教衝突、地區衝突,還有嚴重的恐怖襲擊活動,我們在巴基斯坦的投資是否能夠把錢賺回來、把本收回來,是值得我們慎重考慮的。
依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2016-2020年間,除中國外亞太地區國家僅在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就約為每年5,030億美元,但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資金供給量總額僅為每年1,960億美元,供需差額高達每年3,070億美元,約佔所涉及地區GDP的5%。據此推算,「一帶一路」全部覆蓋區域中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將會超過每年6,000億美元。
孫國峰認為,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貿易結算貨幣和投資貨幣,但持續通過「經常項目輸出、資本項目回流」的方式輸出人民幣面臨制約。
信用貨幣體系下,貨幣國際化本質是上通過信用貨幣創造實現本幣的輸出和國際使用,主要表現為本國銀行體系擴張對境外主體的資產。
從信用貨幣制度的角度看,經常項目下的本幣輸出性相當於本幣與外幣之間的兌換,可能會加大外幣輸入,沒有真正實現本幣輸出;而中國貿易結構亦制約人民幣貿易輸出規模。
更重要的是人民幣輸出規模受人民幣匯率和人民幣資產收益率波動的影響較大,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人民幣的意願很大程度依賴於人民幣匯率和資產回報率這兩個條件。當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對人民幣匯率或人民幣資產回報率的預期發生變化時,人民幣輸出會出現波動,有時這種波動還會比較大。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貿易人民幣實際首付7,786億元,佔雙邊貿易額的13.9%,同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使用人民幣的比重較低,超過10%的只有七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