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國旗。(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7年9月12日訊】今年2017年是加拿大國慶150週年紀念。每年的7月1日是「加拿大國慶日」,又名「加拿大日」(「Canada Day」)。
加拿大的歷史
根據考古研究,加拿大這片土地至少在24,500年前已有人生活,加拿大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因努伊特人和梅蒂人等。公元前7,500年,人口約20萬,原住民已懂得聚居、耕種和貿易,有家族、種族、長幼尊卑,亦有社會分工和權力階級等觀念。
15世紀末,英國和法國政府開始在北美洲北部這片土地探索和開發資源,建立起殖民地。
1534年7月24日,法國探險家Jacques Cartier(雅克‧卡蒂亞)踏足加拿大這片土地的時候,向印第安酋長詢問這個地方叫什麼名字,卡蒂埃的意思是問這個國土叫什麼名字,酋長以為卡蒂埃問這個村莊叫什麼名字,於是他說:「「Kanata」(迦納達村)」。印第安語「Kanata」的意思是指「由棚屋組建成的村落」,卡蒂亞卻理解為指整個國土叫「Kanata」,於是就把這個國土稱為「Kanata」,後來英國人用拼音方式譯成英語就是「Canada」。1545年,歐洲的書籍和地圖開始用「Canada」代表那片土地,從此,「Canada」這個名字就沿用至今。「Canada」音譯成中文就是「加拿大」。
1583年,英國人漢弗萊‧吉爾伯特爵士在加拿大這片土地上建立據點,開拓成為英國第一塊殖民地。之後,英國人和法國人紛紛建立據點,分別為英國和法國建立起殖民地。
1689年至1763年,各殖民地為了爭奪資源,爆發多次爭戰。
1756至1763年,英國和法國為了爭奪資源,在加拿大這片土地互相爭戰了七年,法國戰敗,被迫放棄在這片土地上的殖民地。英國在往後的幾十年成為加拿大這片土地的宗主國,而版圖亦有多次變動。
1783年9月3日,英國和美國簽署《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並將原來屬於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五大湖以南的地方給予美國。至1868年,加拿大的疆土大致上劃定了下來。
1867年7月1日,加拿大正式建國。英國根據《英屬北美條約》在北美洲的三塊領土,包括加拿大省,即現今的Province of Ontario(pronounce:an-ter-ri-o)(安大略省)和Province of Quebec(英語)〔Québec(法語)〕,(魁北克省南部)、Province of Nova Scotia(諾華斯高沙省)和Province of New Brunswick(英文)〔Nouveau-Brunswick(法文)〕(紐奔馳域省)合併成為一個自治聯邦國家,距今150年。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裡,其它在加拿大這片土地上的英屬殖民地陸續加入聯邦,組成了現代的加拿大,實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以英語和/或法語作為官方語言。
1879年7月1日,加拿大聯邦政府將「聯邦成立紀念日」定為法定假日,取名「Dominion Day」(「自治領日」),「自治領日」的意思就是紀念「英聯邦自治領土」成立的日子。由於當時的加拿大人仍然有英國血統,他們仍視自己為英國人,他們對於成立「英聯邦自治領土」並不熱衷。
1931年,英國國會通過《西敏法令》,創立「英聯邦」制度(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表示英國殖民地成員與英國彼此獨立而大家維持自由、平等的關係,英國國會和英國政府不再干涉加拿大、紐芬蘭、澳洲、紐西蘭、南非和愛爾蘭等「自治領」的內部事務,但是,「自治領」的主權仍屬於英國君主。
1946年,魁北克省的「加拿大國會下議院」議員Philéas Côté(pronounce:caught-te)(科提)在下議院提出私人草案,因為「自治領」含殖民地自治的色彩,建議將「自治領日」更名為「Canada Day」(「加拿大日」),因為「Canada Day」(「加拿大日」)的「Day」(「日」)有「節日」的意思,上議院於是建議將「加拿大日」改名為「The National Holiday of Canada」(「加拿大國慶日」,但是,草案還是不能落實。
1949年,《1931年西敏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1931」)推行至整個加拿大,表示加拿大聯邦政府擁有對整個加拿大的絕對管治權。
1965年,加拿大聯邦政府採用楓葉旗作為國旗。
1969年,加拿大聯邦政府通過英語、法語的雙語政策。
1980年5月,魁北克省「加拿大國會下議院」自由黨議員Hal(pronounce:h-ae-l)Herbert(赫爾伯特)提出定名「Canada Day」(「加拿大日」)的C-201號草案,並在「下議院」通過首讀。
1982年,加拿大國會修憲,脫離英國憲法而確立自己一套加拿大憲法,制訂出加拿大人權與自由憲章。
1982年7月9日,「加拿大國會下議院」當時只有13名議員,定名「Canada Day」(「加拿大日」)的C-201號草案在五分鐘內通過二讀和三讀。其後,C-201號草案遞交「上議院」。10月25日,「加拿大國會上議院」三讀通過C-201號草案。
1982年10月27日,「加拿大國會上議院」通過法案,把修改憲法的權力從英國政府手中移交給加拿大政府,加拿大正式從英國獨立出來;C-201號草案亦獲得英皇御准,「Dominion Day」(「自治領日」)正式改名為「Canada Day」(「加拿大日」或稱為「加拿大國慶日」),並訂定每年7月1日為「加拿大國慶日」,全國放假一天,自此,加拿大人都會在國慶日舉行熱鬧的慶祝活動。
綜論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半部,東臨大西洋,西向太平洋,南接壤美國,北上北極圈。加拿大的東西兩岸跨越了世界四分之一的時區。加拿大有「楓葉之國」之稱,每年到了秋天,漫天遍野都是絢麗無比的楓樹紅葉,成為加拿大一大特色。加拿大和美國的國界長達5500餘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不設防國界線。
加拿大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國家,居民40%是英裔人士、27%是法裔人士,其餘大多數是歐、美、亞洲等國家的移民後裔,各色人種、各種宗教背景人士、各階層人士都能融洽相處。加拿大是一個富裕、經濟發達的國家,曾多次被「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和「經濟學人智庫」(EIU)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上評為世界上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之一。
從選曲中反思
下文提供一些樂曲,請讀者朋友藉介紹去聆聽所介紹的樂曲,看看有沒有引發同感。我每一次選取的樂曲都會圍繞一個主題,希望藉著這些選曲讓讀者朋友瞭解有關的哲理或者文化,今次,我們就試圖從加拿大的樂曲去瞭解一下加拿大的文化。
「The Crooked Stovepipe」
第一首要介紹的音樂是加拿大樂師Ned Landry演奏加拿大著名的傳統提琴(fiddle)音樂「The Crooked Stovepipe」《歪斜的火爐上的煙囪(粵音「充」)》,在西北部美洲流行,通常在社交敍會和舞蹈場合中演奏。
南、北美洲,包括加拿大這片土地的原住民主要是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的美洲支系。早期的印第安人的傳說中指出他們是太陽神的子孫、有大洪水、得雷鳥神(Thunderbirds)輔助;他們相信萬物皆有靈魂,人、動物、植物、山川河流和各種物件都有靈魂,靈無處不在,充斥整個自然界,像中國人所說「舉頭三尺有神靈」;人死了,靈魂不滅,不是人死如燈滅;靈魂有善惡之分,因此人要行善;所以,他們會崇拜和敬畏自然、神明、祖先和圖騰。
地球上的古老民族都有人從神而來、神人並存、神人共事的記載,這是迷信,還是真有其事?依我看,應該是真實存在的!
「Red River Valley」
第二首要介紹的加拿大民謠是由民謠歌手Eddy Arnold主唱的「Red River Valley」《紅河谷》。
紅河谷位處中美洲,橫跨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北部,在加拿大,它座落於Manitoba(pronounce:Man-ni-to-ba)(曼尼托巴省)。這首樂曲在19世紀就已在超過五個加拿大省份裡流傳,於1896年由James J.Kerrigan(pronounce:Ker-ri-gan)修訂至現時版本,是一首北美洲西北部牛仔歌曲。英國「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於1760年代開始,影響了很多歐美國家,到了19世紀,加拿大的經濟已經發展起來了,村中的男丁要到一些經濟發展中的城市去謀生,這首民謠勸喻人離開紅河谷這個村莊之後要「記掛住紅河谷你的故鄉」、親朋好友和「那熱愛你的姑娘」。
「The Idiot」
第三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加拿大民歌手Stan Rogers主唱的「The Idiot」《蠢材》。
英國工業革命於1760年代開始,影響了很多歐美國家,到了19世紀,加拿大的經濟已經蓬勃起來了,城市到處都是工廠,地方污染得厲害,為了生計,村中的男丁也要放棄綠草如茵的鄉村,到一片污煙瘴氣的城市去謀生。
工業革命帶來了環境污染,加拿大政府,多年來致力於保護環境,1971年成立環境部(Environment Canada),統籌各環境政策,保護自然環境和提高可再生資源,使加拿大成為一個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之一。。
「This Land Is Your Land」
第四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加拿大樂隊The Travellers主唱的民歌「This Land Is Your Land」《這片土地就是你們的國土》。
「This Land Is Your Land」原是美國民謠,後來由加拿大人將歌詞中的美國的地方改為加拿大的地方而編寫成為一首加拿大民謠,勸勉加拿大人要愛惜加拿大這片土地。
加拿大統計局2013年進行的「社會認同綜合社會調查」顯示63%受訪的加拿大市民對國家有很強的歸屬感,而75歲或以上的受訪加拿大市民對國家有很強的歸屬感的更達77%,社會學家分析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是人民對加拿大有很強的歸屬感的主因。
「O Canada」
第五首要介紹的歌曲是加拿大國歌「O Canada」。
「O Canada」於1880年由加拿大作曲家Calixa Lavallée(pronounce:La-val-lée)創作,作為在Quebec(魁北克省)舉行Saint-Jean-Baptiste Day(the feast day of the Nativity of St.John the Baptist)(紀念施洗約翰誕生之節日)的儀式的歌曲,法文歌詞由詩人Sir Adolphe-Basile Routhier(pronounce:rou-fee-ier)法官所寫,1908年由Robert Stanley Weir(pronounce:we-eir)創作英文歌詞。1939年,加拿大政府把這首樂曲視為加拿大國歌。1968年,加拿大「上下議院聯合委員會」曾對「O Canada」這首歌的英文歌詞進行修改,先後修改過兩次,英文歌詞於1980年就定了下來,至於法文歌詞,就一直沒有改動。1980年7月1日加拿大政府通過「the Act of Parliament」(《國會議案》)將「O Canada」定為國歌,在首都渥(粵音「握」)太華(Ottawa)舉行了國歌命名儀式。加拿大的國歌有英、法兩個版本的歌詞。之前加拿大的國歌一直沿用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天祐吾王》),1980年7月1日之後,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就只是用作加拿大皇家頌歌。
《噢!加拿大》
第六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一群加拿大華人填詞、合唱的加拿大國歌「O Canada」的中文版本。
1881年,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約有9000名華人勞工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工程完成之後,加拿大政府就限制華人入境,對華人徵收人頭稅每人500加元,相當於當時勞工兩年的工資;1923年,加拿大聯邦政府更通過《1923年華人移民法案》的「排華法」,在同年7月1日執行,規定除了商人、外交人員、留學生等人士,所有華人都不可以進入加拿大,加拿大的華人視7月1日「自治領日」為「僑恥日」;至1947年,加拿大聯邦政府才廢除排華法案。
香港人在1967年「六七暴動」、1997年「九七回歸」、1989年「六四民運」和近年中共政權愈來愈多插手香港事務和削弱了香港的言論自由和民主都令香港掀起了移民潮,加拿大是香港人移民首選國家之一,今年,2017年,加拿大給予香港人的移民配額增至每年一萬人仍然滿足不了香港人移民加拿大的需求。
中文版本的《噢!加拿大》講述了中國人「遠渡重洋」來到加拿大,為加拿大修橋整路、開闢鐵路橫貫東西,南征北討,「打擊法西斯,建設新天地。願上主福臨,永享升平!」
「Ave Maria」
最後一首要介紹的歌曲是由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女歌星Celine Dion主唱的「Ave Maria」(《聖母頌》)。
1774年,英國頒布《魁北克法案》(「Statute of Westminster,1931」),在魁北克地區確立法語、天主教信仰和法國市民合法的地位;1971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實施自由、民主、多種族和多元化的文化。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Patience is atree whose root is bitter,but its fruit is very sweet.」這句加拿大諺語的意思是說:忍耐是一棵樹,它的根是苦的,它的果是甜的。要做到忍耐的過程是痛苦的,但是,做到之後帶來的成果是甜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