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9月31日訊】前些時,一網路電話公司創始人跳樓自殺,其留下的遺書稱,自己被前妻逼迫索要巨額賠償款而走上絕路。這一事件引發社會普遍關注,兩名當事人相識的婚戀網站,也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有媒體深入調查後發現,一些婚戀網站實名認證有名無實,已淪為造假的重災區。
一些知名婚戀網站規定,用戶只有通過手機認證以及實名認證等方式,成為註冊會員、提升誠信等級後,方能與異性用戶進行溝通、交流。由此,催生出了一批以此牟利的「中間人」。這些「中間人」以每個認證幾元的價格,幫助用戶在一些婚戀網站進行虛假認證。一些婚戀網站加大認證難度、要求上傳手持身份證照片的規定,其同樣有應對辦法。
其實,豈止是婚戀網站的實名認證造假現象嚴重,在企業質量管理認證、玩具業產品認證以及農產品有機認證等領域,認證變為「認錢」、亂認證、假認證以及潛規則盛行的狀況,一個時期以來,亦相當普遍。
一些由有關部門認可的認證機構在證明一些組織或機構的產品、服務、管理符合相關標準,進而頒發認證資質的過程中,不是實事求是、嚴格按照相關程序開展工作,而是給錢即過,所謂的「全員培訓」,也純粹是走過場。而在現場審核過程中,收取紅包、材料造假以及縮短審核時間等,更屬家常便飯。
說白了,當下的不少認證機構,實則就是只認錢,「主動」「積極」地配合、幫助客戶造假。如此情形之下,一些認證的水分有多大、可信度有多高,可想而知。
從以上領域的認證造假,我們不難看出,認證過程中的上、中、下游皆存在造假行為。一些用戶、客戶,先就有投機取巧心理,先就嘗試著通過「中間人」進行造假欺騙。認證機構的造假,則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管理力不從心,致使「中間人」以及中介公司「拉皮條」獲利,完成造假過程;另一種是自身造假,直接就把假戳子蓋在了相關證書上。前述婚戀網站與企業質量管理等領域的認證,即分屬這兩種情形。
說實話,面對認證領域的如此造假情勢,指望短期內即能徹底扭轉不利局面,難度確實很大。筆者注意到,每一次認證造假事件曝光後,幾乎都會有相關部門的表態以及整頓行動,都會有專家指點迷津,開出根治亂象的藥方。然而,表態、整頓行動也好,專家藥方也罷,都不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嫌,都不乏治標不治本色彩。前幾年出現的認證造假事件,至今依然在上演,已然證明了這一點。
必須承認,當下,不少領域、行業均存在造假現象。一些原本誠實的人,也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的造假行為。普通民眾之所以少有了對於造假行為的羞恥感、不安感,原因在於,造假以及投機取巧的成本很低,成功率卻很高。即便造假及投機取巧行為被揭穿,當事人付出的代價也不會很大。久之,就使得社會風氣變了味兒,「好人」也會變成「壞人」。
我們需要大力營造造假以及投機取巧可恥、全無出路的氛圍,要讓人們相信,做好人不吃虧、做壞人處處碰壁,而不是相反。要讓人們意識到,造假以及投機取巧行為得不償失,會讓人在社會上失去立足之地。還要讓這樣的鮮活事例,支撐起、營造出這樣的氛圍。
人心向善,遵紀守法、渴望秩序井然的人畢竟是多數。若在這方面出現偏差,則我們極有必要反思價值觀、輿論導向以及現實環境方面出現的問題。在此,我們尤其強調領導幹部、社會精英人士對於社會道德的引領示範作用,這些人士尤應潔身自好、檢點自律,做社會道德的楷模。
實則,前述任何一例造假行為,都屬於比較嚴重的刑事犯罪,都當受到法律的懲處。遺憾的是,認證領域、認證環節的近乎公開的造假行為盛行,卻少有人為此付出代價。從一定程度上說,正是有關方面對於造假行為的睜一眼閉一眼,方致法律缺位。這也給一些人造成了造假只是小事一樁、法律根本奈何不得造假的錯覺。
需要指出的是,認證造假情形若此,監管部門的監管乏力乃主因。監管部門應反思工作是否積極主動、盡職盡責,是否有力有效、適宜合理。婚戀網站的實名制如何落實?「中間人」的行為如何杜絕?企業質量管理等領域的認證造假為何屢禁不止?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對待,需要由此深究監管部門的工作是否做到了位。
認證造假造成的後果有多嚴重?前述當事人在婚戀網站輕信不實信息而引發的悲劇,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事實上,這樣的悲劇還不只這一起。根治認證領域的造假行為,事關社會風氣、誠信環境以及民生福祉,是到了必須認真加以對待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