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產令」出臺,命令北方地區的工廠今冬將產出減少一半。(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0月1日訊】用傳統的基建和房地產,加上高負債的方法,中國好不容易把經濟數據拉起來了。但實際上,中國經濟的成色依然不好看,其產生的利潤多為過剩的產能所瓜分,沒有什麼新亮點。中國的經濟引擎依然是陳舊而龐大的重工業和地產,目前經濟的病症在於舊的模式沒能改變,新的增長點也沒找到,兩頭不沾,處於市場焦慮期。產業如不能成功轉型,未來的中國經濟將看不到前途。
天氣漸冷,秋冬來臨,隨著氣候一起慢慢變冷的,還包括中國的經濟。最近,北京的冬季治霾行動加碼,政府出臺「限產令」,命令北方地區的工廠今冬將產出減少一半。
具體來說,減產的範圍涉及28個北方城市,包括鋼鐵生產大省河北省的部分城市,為了在11月至第二年3月期間治理嚴重的大氣污染,強制減產50%。
與此同時,由於冬季建築活動減少,鋼鐵和其他重金屬的需求往往也會放緩。實際上,隨著市場對冬季預期需求放緩的疑慮升高,中國的鐵礦石、焦碳及焦煤市場最近已重挫至熊市領域,過去一個月跌幅超過20%。大連商品交易所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DCIOcv1上週四下挫逾3%,至每噸449元人民幣,創兩個半月最低。而就整個宏觀面而言,很多市場研究機構都調低了中國今年最末3個月的經濟增長率。
僅僅準備過一個冬,就鬧出這麼大的動靜,可見節能減排這幾個字對於中國經濟有著多麼立竿見影的作用,也暴露出產業體系的陳舊。只要減排指標一佈置下來,中國的經濟馬上會發生劇烈反應,帶動大宗商品的震盪。
我們不禁想問:說好的結構調整、創新型經濟呢?信誓旦旦要甩掉舊的工業體系拖累的中國,目前似乎依然看不到新經濟的影子。相反,中國的經濟引擎依然是陳舊而龐大的重工業和地產。這個難以撼動的格局如果未來依然不改變,將對我們每個人有決定性的影響。
說得更直白一點,產業如不能成功轉型,未來的中國經濟將看不到前途。
所謂「看不到前途」是一個什麼概念?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國,如果中國大部分的鋼廠都採取措施迎接寒冬,這個現實恐怕將使全球鋼鐵市場大受打擊。據全球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澳洲Fortescue Metals Group(FMG.AX)預計,限產令將使得邯鄲、唐山和河北其他地方以及天津的鐵礦石需求大幅度下降。如果受到限制的28個城市全部減產50%,則將減少約4567萬噸粗鋼產量,這相當於中國2016年產量的近6%。整個市場將受到何種影響,不言而喻。
但今年前幾個月的情況卻與此慘淡的情況相反,鋼企的鋼鐵產量創下記錄高位,企圖彌補即將到來的衝擊。經濟也受此提振,顯得形勢一片大好。這種「經濟回暖」的現象,其實是得益於政府引領的建設熱潮和官方的供給側改革。加上政府宣傳的產業結構調整的雄心壯志,這些因素令鋼鐵等長期以來處境艱難的「煙囪」工業重新煥發活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間,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49213.5億元人民幣(約合7456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去年同期,工業企業利潤增幅達到21.6%。這是繼2013年以來所錄得的最佳數據。
可以說,表現出彩的製造業,是過去一年中最穩健的經濟領域,國內訂單強勁,資本支出數據僅落後於房地產行。中國將在10月中旬發布9月及第三季經濟增長數據。中國上半年GDP增長6.9%,增速超過預期,這其實是為下半年較低的經濟數據留足了空間。
不過,傳統工業的增長在8月達到峰值以後,很快就急轉直下。由此帶動中國鐵礦石期貨在8月觸及每噸逾600元人民幣的高位後,一路下跌,至9月26日已下挫22%。
實質上,這種價格的大幅波動反映出了市場對供應過剩的擔憂,因為一方面前段時間工業企業開足馬力生產,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近期的鋼鐵需求看起來存在不足。而無論是過剩還是不足,似乎都是與市場關係不大,反而是行政政策的結果,是國家計畫的結果。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這說明,中國推動經濟「調結構」的目標依然面臨的各種挑戰。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中國推動經濟再平衡,原本旨在促使經濟增長更加仰賴居民消費,降低對製造業等傳統增長引擎的依賴。不過,就目前看來,傳統的重工業和房地產,依然是拉動經濟的引擎。根據調查顯示,今年第三季,中國內地的服務業和零售業增長雙雙遜於製造業。這樣的數據,令人很難相信服務業和零售業將引領未來10年經濟成長的說法。
中國經濟的屬性決定了,經濟決策者政策願景和操作實際中必然存在矛盾。
雖然「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結構等等政策確實希望能解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但實際操作中卻很難實現。關閉工廠、裁員、調整結構等等措施,實際上等於都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讓各地很難主動的去推行這個政策。另外,即使推行,在執行的時候也往往是兩套標準:
對於那些沒有後臺和背景、實力不足的小民企,很可能以「不符合環保標準」而遭到關閉。而對於有背景的大一點的鋼廠來說,則有意保護,很多工廠都正在減少訂單、限制鐵礦石購買、並準備面對營收減少局面。例如中國第二大鋼鐵製造商,河鋼集團早就提前做了一些準備,預先減少了接單數量,防患於未然。
你認為這僅僅是延續過去的模式,換湯不換藥?這種看法有點天真。實際上,情況或許會比過去更糟。目前經濟的病症在於舊的模式沒能改變,新的增長點也沒找到,兩頭不沾,處於市場焦慮期。
應該大家都還記得,在去年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經濟決策者提出「要儘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據說,這個政策是為了避免經濟下行壓力中帶來更多的社會動盪,付出更高的代價和成本。什麼意思?其實就是說,為了減少調整經濟結構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像是失業、企業倒閉、債務過多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國有化。
從數據的細節來看也不樂觀,8月份中國經濟雖然看起來有增長,但仍舊處在下跌區間。當月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值增幅僅6%,不僅低於早先預期的6.6%,更低於前期(7月份)的6.4%。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疲軟意味著中國的需求並不如預期的強勁。
此外,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仍持續走緩。相較於7月份的6.5%,8月的數據進一步下滑至3.8%,人們的投資意願越來越低。在投資環境並未出現好轉情況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意願不強,此時,中國政府只好承接起了「轉移槓桿」的重任。這樣讓人想起在今年兩會期間,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便曾明確表示將提高政府負債率來緩衝中國經濟下滑的壓力。
換句話說,目前的經濟還是由政府在硬撐,但是效果已經越來越不如以前。過去,高負債可以帶來高經濟增長,但現在即使實行高負債政策,經濟的增速也是不可避免的緩慢下來。而這種方法帶來最大的副作用,就是高負債率。
據匯豐銀行的研究報告,中國的整體負債率已經超過GDP的250%,並且債務泡沫依然沒有停止膨脹的趨勢。這是因為,目前中國融資結構90%都是債務融資,只有小於10%的部分是股權融資。老百姓和投資者經過這些年的折騰和割韭菜,已經不再相信股市,或者說短期內很難建立對股市的真是信心,這是融資結構不成比例的直接原因。
據統計,去年中國每生產1單位的GDP大約需要3個單位的信貸支持,而在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中國的單位GDP需要的信貸支持不過0.8個單位左右。這非常直接的說明瞭中國的債務投資效率低下,很多錢其實是在虛擬中空轉,並沒對於實體經濟起到應有作用。
於是,怎麼辦呢?只能靠資本力量強行硬拉,民資的力量拉不動了就國家隊親自來拉。一邊拉一邊招安,一邊拉一邊散財。在中央政府出手相助情況下,我們很快就看到了今年基礎設施投資升溫,這對中國整體的經濟起到了提振信心的作用。此外,政府主導在三四線城市樓市「去庫存」政策持續發力,上半年中國的房地產企業投資超過5萬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幅達8.5%。基礎設施與房地產業的投資持續升溫帶動工業企業業績出現反彈。
用傳統的基建和房地產,加上高負債的方法,中國好不容易把經濟數據拉起來了。但實際上,中國經濟的成色依然不好看,其產生的利潤多為過剩的產能所瓜分,沒有什麼新亮點。
從工業領域具體的利潤分布來看,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9.6倍。早先因去產能而陷入週期低谷的煤炭上下遊行業因商品價格暴漲重現巨額利潤。據統計,2016年,商品價格暴跌使得煤炭業總收入下滑至2.3萬億人民幣,但到了2017年,受到煤炭價格反彈影響,煤炭業預計收入將增長8300億人民幣,收入增速將超過38%。也就是說,帶動原本已經產能過剩的煤炭業利潤率出現好轉的因素,其實是價格反彈,其中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以下的數字或許技術含量高一點:包括石油加工、煉焦業利潤增長32.9%,化學原料與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36.1%,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3.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近1.1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44.8%。
這些都呼應了前文說到的過剩產能受到商品價格回穩而出現利潤增長。但是,所有這些數據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經濟已來到L型走勢拐點?恐怕並非如此。
相較於過剩產能行業因商品價格回溫而出現利潤上漲,中國的實體經濟回溫速度顯然要慢得多。分類來看,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6.9%,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22.7%,汽車製造業增長11.7%,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8.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6.1%……
說句實在話,以上這些行業利潤的靚麗數字其實在今天的全球經濟中並不佔據核心的指標,它們仍然是屬於傳統的製造型行業,而非創造型、智慧型的行業。因此,這種表面上的經濟數據上升是否能帶動中國經濟進入下一個大週期,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坦白說,現在還看不到實質的變化。
以上種種問題,落實到普通人身上是非常現實的。如果中國無法真正的實現經濟結構的大調整,那麼未來居民的平均收入必然將會陷入一個瓶頸,很難有效的增長,政企在過去揹負的天量債務也很難被有效解決。
同時,如果營商環境得不到改善,那麼經濟就會一直缺乏新產業的企業集群出現,股市也很難取代借債,從而成為大規模的融資渠道。沒有偉大的上市公司出現,老百姓也就不會對內地股市有長期的信心和信任,那麼這個股市也就只能是利用人造的泡沫來收割財富的賭場。
如果以上幾件事情都同時發生,那麼中國的經濟可以說就根本沒有走出之前的模式,而是在不停的循壞、自我消耗。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對於自己未來的財富,對於自己未來的前途,都不會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