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最內在的部分一直是最隱密,最難看透的。然而,我們又往往眼觀外在,倚靠人的外表、事情的表象來判斷一個人、一件事情。可是,或許在大家的內心深處,總有那麼一絲絲期待,渴盼自己擁有萬千人推崇的良好德行,以及具備歷代偉人堅持擁護的強悍精神。否則怎會有不少宣揚正統普世價值的影視作品,能夠跨越時代、東西方、文化隔閡與種族差異等侷限而受到專家學者一致的推崇呢?
自從看過印度電影《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後,就期待著下集。然而,看完《巴霍巴利王:磅礴終章》後,更加明白電影動人的原因何在。除了史詩式歷史與英雄事蹟等題材、鮮亮的色調、磅礡大氣的格局吸引人以外,主角鮮明的個性真的是一大亮點。巴霍巴利父子不僅具備勇猛的氣勢,還兼具人類難以堅持到底的美德。
無論是在萬眾面前,無論是在母親的威逼下面臨抉擇,以及立即被剝奪王權的當下,還是苦澀地接受與至親之間的對立關係後,「信、義、孝、忠」的價值與意義都一再被彰顯,不曾失去它塑立主角威望的關鍵地位。這些美德更是加促角色更富靈性,甚至是更顯「神性」的關鍵。無怪乎古今中外出現這般的人物時,往往被眾人視為英雄,經時間的淬鍊,亦逐漸被神化了。
這是必然嘛!自古至今,能受到萬眾推崇的英雄人物當然得具備不同俗人的氣概,堅持忠孝仁愛信義等普世價值,即使在極權威迫下也是能堅持真理到底。
觀賞了電影之後,重返現實,頓時覺得生命的可貴正來自於這些美德,這些精神層面的淬鍊。我們都知曉人們是不能喪失對於這些美德的堅守。它們不似氧氣般厲害,不是人類仰靠存活的主因;它們也不似水般重要,不能佔據人類身軀的70%。可是,人類一旦唾棄這些至純至潔的精神價值,將成無靈性缺心魂的空軀。
文人劉庭式認為娶妻當娶賢淑女,然而當對方成為盲女亦守信婚娶,其行徑理當成為眾人的楷模。(繪圖:志清/看中國)
古代事蹟彰顯精神價值
放眼望古今,中國古人向來為眾人展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惕勵與警示:
商鞅要推行新法時,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特意運用「徙木立信」的策略。當真有平民移動木桿來贏得黃金後,此舉也正意味著商鞅對改革的言出必行,更象徵著秦國執行新法的決心與人民對其的信任程度。
歸順唐軍的尉遲恭雖然遭到眾將領的猜忌,李世民卻用人不疑,不憂慮尉遲恭會心懷不軌,暗謀叛變,甚至還贈他離開的路費。尉遲恭不愧為義士,不僅曾冒死搶救李世民,還凜然婉拒太子李建成的餽贈,即使招致齊王李元吉派刺客暗殺,最終也因為他無畏無懼的正義之相,嚇退了刺客。
范式(巨卿)向來重義有誠信,連好友張劭在下葬之際,他的棺木還重到無法抬運,只等著趕來送葬的范巨卿再一次相會。數年後,居然出現委託棺木與妻兒給范式的陳平子。原來,陳平子素來敬重堅守信義的范式,即使無緣相識,在突染重疾時仍懂得託付范式絕對無誤。范式見到棺木、閱讀素書後,果然親自護送陳平子的棺木與妻兒回鄉。
文人劉庭式的父母在他沒沒無聞,就幫他與一戶清寒農家訂下一門婚約,對象是一位相貌平平卻賢淑有德的少女。不幸的是,劉庭式高中進士後,才發覺女子因病失明。女方家自慚形穢,不願高攀,但劉庭式仍不顧親友勸阻,堅持娶盲女為妻。劉妻雖盲,卻持家有方。宋神宗熙寧年間,當劉庭式與蘇軾結交為友時,劉妻已逝。劉庭式依舊思念著亡妻,並未再娶。蘇軾知道後,則開玩笑表示,情愛來自貌美,劉妻並不漂亮,不知劉庭式為何悲傷,對她的愛來自何方。當劉庭式答說,自己是娶德娶賢,倘若美女皆可為妻,當初怎會娶盲女呢?蘇軾聽聞,默然不語。
上述這四則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了,即使沒有顯現畫面,相信其中的美德為何,大家也都是一目了然。縱然你覺得都是老生常談的德性價值,縱然是會讓你覺得不該成為生命焦點的精神,但要確切落實在生活中,你真覺得有那麼容易嗎?歷史故事並不應當僅僅是記載當時的景況,留存到未來讓後人知曉、傳播而已,更重要的是讓後人從中學習經驗,且思索錯誤的意義,避免重蹈覆轍,躲開遭遇前人曾面臨的荒謬與挫敗,懂得讓人生路途變得更進步更美好更璀璨。
那麼,當我們屢屢閱讀到古代名人的事蹟或名言,了解它之所以光耀萬丈,之所以傳載千百年之際,是源自於其中承載著高尚品德或清明精神時,平凡又渺小的我們,豈能不謹慎又肅然地思索,豈能不懷謙卑之心來多加學習推崇呢!
參考資料
印度電影《帝國戰神:巴霍巴利王》,2015。
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磅礴終章》,2017。
戴晉新;王福群《信的故事》(台北:小學館圖書,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