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2月9日訊】11月30日,中國證券市場傳來一個重磅消息:前一天「上會」的三家IPO全部被否,A股的「發審會」首次出現「零通過率」的現象。
三家被「屠戮」的企業是:重慶廣電數字傳媒、博拉網路、北京全時天地在線網路信息。
所謂「IPO」,就是首次公開發行新股,所謂「過會」就是通過「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行審核委員會」(發審委)的審核(其會議,則稱為「發審會」)。深滬股市的新股發行採用的是「事實上的審批制」(表面上叫「核准制」),「過會」是關鍵的一步。
發審委的委員,由證監會的專業人員和證監會外的專家組成,其中包括大量財務、法律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官員。在過去幾年,中國的IPO過會率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從早期的60%逐步提升到2015年和2016年的92%左右。也就說,一家企業只要通過了「上市推薦人」的審核、包裝、推薦上會,基本上十拿九穩地成為上市公司。
轉折點出現在今年10月,當時一批在「樂視」上市過程中投票同意的發審委員陸續被調查,原因是涉嫌受賄。事實上,一些公司為了獲得上市資格行賄發審委委員,早已就是公開的秘密。此前證監會就查處過一些案件,比如前發審委委員馮小樹利用職務之便、突擊入股擬上市公司,最終非法獲利2.48億元,金額之大令人震驚。
在這個背景下,證監會成立了「發行與並購重組審核監察委員會」,並提出「對發審委和委員的履職行為進行360度評價」,「審核監察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終身追責」。
權力巨大的發審委員們,由此被終身帶上了一道「緊箍咒」。在這種背景下,審核的尺度自然嚴格了起來。在11月30日「3過零」的新低之前,已經出現過「6過2」「6過1」。
有媒體統計:自新一屆發審委10月17日上任以來,共審核了61家公司的IPO申請,34家通過,22家企業被否,5家企業的申請被暫緩表決,通過率僅為55.73%!從92%的通過率,一下子跌至56%,這反差似乎也太大了!到底是「今是而昨非」,還是反過來?如果說現在是對的,那麼之前的36%的過會的新股都是「不合格」的嗎?
有人會說:發審委員們鐵面無私、公事公辦了,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如果我們在「審核制」範疇內討論,當然是好事。這說明貪污受賄的委員少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委員少了。但問題是:僅僅根據有限的書面材料,怎樣才能發現、辨別未來的阿里、騰訊、百度?發審委的委員們,是不是個個都有「長長的、可以伸到5年後、10年之後的望遠鏡」?
他們現在否定一家企業、肯定一家企業,恐怕主要還是根據材料的「合規性」吧,企業的未來他們能看清楚嗎?
嚴苛或者寬鬆的過會率,其實都不能保證不遺漏未來的BAT,只有市場才能檢驗、發現他們。只要審批制仍然存在(即便表面上不叫審批制),它就一定是粗暴地干預市場的,必然擋住很多優質科創企業的路。
中國股市真正的未來,還是要靠IPO註冊制來開啟。當然,這會帶來股市價值的重估,會讓一些既得利益者失去審批的權力、干預市場的權力和維持資產泡沫的可能。
前幾天,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一篇文章裡提出:「改革股票發行制度,減少市場價格(指數)干預,從根上消除利益輸送和腐敗滋生土壤。」周小川的話,其實跟筆者表達的是一個意思。
56%左右的發審通過率,一定會把一批「前途遠大」的企業擋在門外。只不過幸運的是,中國還有港股,而且港股正在醞釀H股全流通,這將給「被深滬股市拒之門外的企業」留下一條生路。否則,它們只能背井離鄉,到美國、新加坡、英國等地去上市了。
其實,從公司規範化的角度看,到美國、新加坡等地上市未必是壞事,只是苦了中國的股民——他們的錢出不去,很難買到海外上市的中國好公司的股票。
最後,總結一下筆者的核心觀點:
在審批制下,無論發審委嚴格還是寬鬆,都不能同時解決以下三個問題:造假上市的問題,阻礙優質企業上市的問題,個別人腐敗的問題。而且,過於嚴苛的上市審核,只能「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責任編輯:靖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