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住戶不少為新移民、輪候公屋家庭及老年,不過最新數據顯示,超過5000名經理級專業人員仍需棲身環境惡劣的劏房。(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月19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樓市持續炒熱,房價屢創高峰,在部分人享受樓市上升帶來財富成果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香港基層市民被迫棲身環境惡劣的劏房之中。港府統計處昨日公布最新數據,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估計香港約有9.27萬個劏房,有近21萬人居住其中。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居住劏房中有超過5000人是經理、行政級人員甚至專業人員,而劏房居住者中約30%是25歲以下的青年。有關注組織表示,近年劏房租金暴漲、劏房住戶不斷增加,反映港府房屋策略失效。
5000經理級專業人員仍棲身劏房
《明報》報導,統計處自2014年開始針對劏房調查,並在2015年發表首份報告。昨日統計處根據2016年6至8月的中期人口評估推算,香港約有2.71萬住宅單位被劃分成9.27萬個劏房單位,平均每個單位被劃分成3.4個劏房,約有20.97萬人居住其中,平均每戶有2.3人,人均居住面積為62.4平方呎,而租金中位數則為4500元。
這次調查亦首次披露劏房租戶的職業狀況,在近21萬劏房人口中,有約11萬是工作人口,當中有超過5000人從事經理級、行政級及專業工作。而劏房住客中最多人是從事服務業相關工作,共約40500人,其次是非技術工人,共約29500人。如以行業分類,則有近27%人口從事餐飲、物業管理相關服務業;從事進出口、批發及零售業有19.5%;建造業則有約16%。反映居住劏房的社會階層正在擴大,而劏房作為香港最廉租的房屋類型,其租金一再上漲,使基層市民越來越難負擔。
數據顯示,一個劏房的平均面積為108平方呎,即人均居住面積只有56.5平方呎,遠低於香港家庭住戶人均居住面積的161.5呎,也較公營房屋標準的75呎為低。
環境惡劣租金貴 港府反倡「合法化」
所謂的劏房,多見於唐樓等具有一定樓齡的建築物,是業主將一個住宅單位分間為多個細小單位,用作出租,部份需要共用廚廁,且近年受樓市影響,部份劏房租金不菲,生活環境亦十分惡劣,一個約100平方呎的有獨立廁所單位,每月租金可要價達7000元。由於一個單位被「劏」成數個,合計起來其一個月能收取的租金比租出一個完整單位多,在港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情況下,變相鼓勵業主發展劏房。而且,港媒亦發現,不少商界巨頭甚至港府高官亦持有大量劏房,包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港媒曾報導,香港約21萬住在劏房的人士,當中一半以上是等待申請公屋的人士,因此劏房戶的苦況,與港府資助房屋政策及公屋供應不足。然而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中並無大增公屋供應,反而提倡以「置業」為主導的房屋政策,鼓勵現公屋住戶「買房」,以騰出單位讓其他需要公屋人士入住,被批評罔顧公屋戶的實際能力。
此外,港府更於去年10月提出與社會機構合作發展「社會共享房屋」,即變相將劏房合法化。有港媒揭露,其中一個參與計畫的機構「民社相寓」背後有濃厚商業背景,包括不曾對外公布成員名單的香港中小型業主會,並由現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擔任顧問。
《蘋果日報》報導,合辦「民社相寓」的香港中小型業主會過去甚至舉辦過「劏房投資班」,鼓勵將單位劏開以謀取「更大利益」。而「民社相寓」曾表示將提供9000個劏房單位,當中8000個僅以低於市場價格5%出租,1000個則以「租客入息25%租出」。
以一個750平方呎單位為例,將其劏成6個單位,由「民社相寓」收取10%管理費、業主則穩取2萬元租金,其餘歸投資者所有,則每個月投資者可以取得13075元,回報率達8至10%。被港媒形容為「壓榨基層的邪惡交易」。
月前統計處公布的另一項數據顯示,香港約有250戶家庭,而居所則有270萬個,輪候公屋的家庭卻多達80萬戶。港媒曾形容,有關數據反映港府房屋政策錯配。聯合國早於1991年提出,住屋是基本人權,政府需要提供穩定、有基本設施、可負擔、適合居住及確保每個人都有公平住屋機會的環境,然而港府目前的房屋政策正在與該理念背道而馳,在與商界的「緊密合作」中,將房屋淪為謀財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