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十一年(西元前236年),秦人的鐵騎列陣於太行山的高地之上,以萬弩齊發的氣勢俯視中原。(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大一統者,乃天地之長經,古今之通誼。所以三皇御世,以道「一」天下,五帝之出,以德「一」天下,三王相延,以王道「一」天下,中華大地曾有萬國之邦,無不一統於天下共主之號令。直至西週末年,王綱廢馳,繼入東周之世,禮崩樂壞。五百年間,諸侯並爭,天下大亂。
這是秦以前之中國。
而在道德狀況決定一切,包括政治的前提之下,歷史發展到此時,已不可能再有一位皇,帝,王來在世間,以皇道,帝道,王道來「一」天下,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亟待確立,這就是一統於中央的郡縣制政體,與王霸道兼用的治國思想被施諸天下。且歷史上凡大局之變遷,皆先之以文化啟蒙,踵之以政局變動,成之以天命時運,這一次變局亦不例外。
文化:一統共識為意識先導
自老子走後,諸子百家間的論道越發如火如荼。到了戰國之世,稷下學宮內的百家爭鳴,如春風夏陽般充滿生機與活力,那是自上古以來的一次厚積薄發,並終於匯合為一個中心——大一統。有人嚮往「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有人呼籲王者「以道蒞天下」,「執一無為」(《道德》),有人倡議「抱道執度,天下可一也」(《道原》),有人勾勒出「天子出令於天下……書同名,車同軌」(《管子》)的宏大藍圖。還有如《春秋公羊傳》之類,由「尊王攘夷」之義,發明其「大一統」的微言大義。「大一統」思想已然時代之共識,百家之旨歸。
政局:結盟與戰爭為一統之趨動
而與此大一統思潮相呼應的,則是政治局勢的縱橫開合,波瀾壯闊。諸侯間,爭戰、結盟、合縱、連橫,其鵠的由春秋時的尊王攘夷,進而為戰國時的華夏一統,最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勝出,是為戰國七雄。在這一場將決定華夏民族未來的大決戰中,有人將大一統的希望寄託於齊國,宣揚「以齊為歸,是一天下也」(《荀子·強國》),有人將大一統的希望寄託於楚,遊說楚國為合縱之盟,有人將大一統的希望寄託於秦,獻策秦王遠交近攻……
而在此兵征天下之時,誰才是受命於天的王者?
天時:天命有歸,歷數在秦
就這一點的考證中,會發現關於秦國將要成就霸業,甚至改朝換代的預言多有流傳。然而《史記·秦本紀》中的一條記錄尤其重要,應該說是直接點出了秦始皇的出現。這就是秦獻公十一年(西元前374年),周烈王太史儋對秦獻公所說的「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周太史所預見的是他身前身後五百年的大變遷。雖然語焉不詳,詞意隱晦,但可試解之。西週末年,秦人擊退犬戎,護送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將岐周故地封給秦襄公以旌其勤王之功,秦人因以立國,想來此即「周故與秦合」之謂也。然而東周之世,諸侯爭霸,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秦國亦為其一,故而又曰「合而別」。又,東周歷時五百年而亡於秦,九鼎入秦庭,正是「別五百歲複合」。之後約十七年,即周太史所說的「霸王出」的時候,22歲的秦王贏政正在雍城舉行盛大冠禮,從這裡開始,他將要親理朝政,獨斷乾綱。——一百三十五年前太史儋的讖言至此明驗!天道有常,歷數有歸,秦王御世,豈人力為!
秦始皇十一年(西元前236年),秦人的鐵騎列陣於太行山的高地之上,以萬弩齊發的氣勢俯視中原,並從此拉開席捲天下的大戰陣。秦王振長策而御宇內,十五年間,追亡逐北,橫掃群雄,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終於西元前221年,一統中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如日初升。
(未完待續)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