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提議同毛關係密切的謝靜宜當人大副委員長。(網絡圖片)
「四人幫」有利用四屆人大組閣陰謀嗎?
周恩來自得知主持四屆人大的決定後,隨即連日在醫院裡約集在京政治局成員開會、找人談話,部署落實四屆人大的各項籌備工作。整個四屆人大組閣都是由周恩來一手操作。
其中一個典型的特點是周在安排老幹部方面遠遠跟不上安排中年人和依靠造反起家的新人。周在11月份給毛寫信,表示關鍵在於中青幹部——實則為造反年輕人的提拔,並且支持他們在政府中任職置。在高文謙先生所著《晚年周恩來》一書中有信的全文。在12月份,周恩來又提議在現有名單基礎上——再增加老幹部、外事和體育等方面的名額,並提交政治局審議批准。但是根據《晚年周恩來》一書中所提,此信也包括增加「紅衛兵」(即造反派)代表,並且周恩來對其類建議增補的代表名額都提出了具體數字,唯獨對老幹部的增選名額不提出具體數字,建議由政治局「考慮斟酌後加以決定」。
在這次提名中,周恩來提議同毛關係密切的謝靜宜當人大副委員長。周還特意提拔了一些同毛沒有私人關係的人,如祝家耀、鄧崗、于會泳等以避嫌。周還催促張春橋和王洪文推薦祝家耀為公安部副部長。周恩來還推薦于會泳出任文化部的部長一職。周恩來還批評上海方面送來的人還不夠!來自上海金祖敏被周恩來安排為人大常委候選人。
周恩來同陳永貴談話,要求其出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以文化水平不行推辭。周恩來用當年勸陳伯達的話來勸陳永貴:「你是不是黨員?是黨員就得接受黨的安排。你是個農民代表。」
周恩來從長沙回京後又提出增加董加耕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理由是上海、北京、東北都有人選了,西北也應有個年輕人。但董是反許世友一派,因此周恩來最後沒有安排董加耕作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人選,讓他作了人大常委。
1974年12月21日,周恩召開有王洪文、葉劍英、鄧小平、張春橋、李先念、江青、姚文元、紀登奎、吳德等參加的部分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員會議,討論四屆人大人事安排問題。根據會議討論醞釀情況,草擬出四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和國務院副總理名單的第一、第二方案,並送葉劍英、鄧小平及江青、張春橋等閱。審閱四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名單第一方案,增加陳雲、韋國清為副委員長。
其中大方案(第一方案)是,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人數多一些,包括一批老革命和各方面知名的代表人物,國務院安排的是一個精幹的工作班子;小方案是如果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人數不宜過多(三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18人),則將幾位老革命安排作國務院顧問。周恩來同時提出對陳雲、徐向前、聶榮臻、韋國清、譚震林、李井泉等老革命如何安排,設想國務院設顧問等想法。以及他們是作國務院顧問還是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需請示毛主席決定。方案還列有:葉劍英兼國防部長,余秋里兼計委主任,谷牧兼建委主任,華國鋒兼公安部長,喬冠華兼外交部長,方毅兼外經部長等。
毛澤東聽了匯報後表示,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贊成大方案,即副委員長人數可以多一些。這樣原方案列為國務院顧問或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幾位老同志均明確做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人選。在講到人大常務副委員長人選時,毛澤東贊成吳德主持人大常務工作。毛不同意謝靜宜列入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人選,他說:「副委員長,小謝不能放,人家對她不瞭解,提得太早了,不好。」又說:「小謝,官越作越大,搞共青團書記可以,當副委員長就不適當了。」
1974年12月22日,周恩來召開有王洪文、葉劍英、張春橋、紀登奎、華國鋒、陳永貴、陳錫聯、倪志福、吳桂賢等參加的部分在京中央政治局成員會議,討論21日所擬兩個方案名單。經過協商,又擬出兩項名單的第三方案。會後,與王海容、唐聞生談話。同日,與王洪文聯名將四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副委員長和國務院副總理名單的三個方案送毛澤東參閱。
在聽取周恩來匯報時,在講到喬冠華、方毅作國務院副總理人選時,毛主席說:「要保護喬(冠華)、方(毅)、謝(靜宜),但不要放。」最後這三個人都沒有當上副總理。講副總理人選時,毛主席還曾問:「吳桂賢多大年紀?」
關於總政治部主任人選,在周總理去長沙時尚未有定論。周恩來向毛匯報時提出了三個方案──肖華、蘇振華、廖漢生,還提出可否調冼恆漢?對此,毛都沒有表態。最後,毛再三考慮決定讓張春橋兼任總政治部主任,並說,張春橋有才幹。
另外,毛在聽取匯報時,毛還提出在開四屆人大之前開二中全會,並說:鄧(小平)換李(德生)常委、副主席。李要他自己提出來,辭去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職務。
因此筆者認為:文革中是否存在周、江兩個陣營的對壘?根本就不存在。四屆人大人事安排的過程充分表明,周、江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相當一致,都是在毛的旨意下行事,所不同點在於採取何種形式予以完成。周、江在所有重大的根本問題上沒有重大衝突,相反,雙方的配合相當良好。
筆者還有理由認為中共官方所謂葉、周拼了老命要找毛匯報,防止江青等人利用四屆人大篡黨奪權是一個謊言。編造這個謊言的目的是為了另一個謊言能夠自圓其說,那就是周恩來和江青各自擬定的名單有巨大的差別。歷史的真實是在毛授意下,讓他們商量名單然後來匯報。
而從鄧小平的任命到長沙告狀,恰恰反應了這樣一個事實:包括王洪文在內的一批人對鄧小平的崛起並不抱有好感,更是難以達成在一個戰壕裡戰鬥。
王洪文說:小平任命的事,我最想不通,我記得初時鄧出來工作時,我就思想不通,他是第二號走資派,我看到的,聽到的都講鄧不好,特別是聽了幾位原先同鄧共事的老同志的話,使我更不信鄧小平了。
這樣同毛澤東的初衷是完全相反的。由此毛澤東期望鄧、江、王等人合作一致對外(周)的設想注定落空,也注定了當毛澤東重用鄧的時候,王洪文會失勢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