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8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Carole Lu採訪報導)「藍天白雲,和風拂面,2003年年底,我懷著迷茫與忐忑的複雜心情踏上了澳大利亞的土地,如今,我和先生以及3個孩子住在悉尼Willoughby,沉浸在自由與和諧的生活環境中。」李迎告訴了我。
中國人總喜歡說,「人生就是一場豪賭。」當人們生活在那個特殊的環境裡,內心再如何坦然,都會不知不覺地被一種鬼使神差般的力量推到了生命的十字路口上,你必須為它作出選擇,在悉尼定居了15年的中國移民李迎向我述說了她的故事。
澳洲價值觀的力量
移居海外是人生中的大事,沒有著充分的完全準備,幾乎沒有人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然而在一個人性的選擇下,澳洲政府的人文精神以及對人性價值觀的重視,成為拯救一個家庭的那雙有力的手。
「當初我對澳洲沒什麼特別的期望,也沒作過移民準備,更沒有機會好好學英文……唯一的所有,就是在澳洲有一個非常愛我的未婚夫和內心的迷茫與忐忑不安。」李迎回憶道。
李迎出生於天津,在上海讀了大學,言談中透露出南北二地的特點,她介紹了與丈夫的認識過程。「2001年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我們都是法輪大法的修煉者,共同的信仰讓我們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未來憧憬。就在我未婚夫安排我辦理澳洲簽證的時候,我卻因為我的信仰,被中共警察非法綁架,並被非法關押在一個勞教所裡。」
「在我失去自由的2年的時間裏,他曾千里迢迢到上海來找我,卻最終被趕回澳洲。他回到澳洲後,為了能盡快營救我出牢籠,他騎自行車從悉尼到堪培拉,呼籲澳洲政府伸出援手……」她說。
兩年之後,李迎被釋放,「但這並不意味著我擁有自由!他們不斷的威脅我說,隨時都會再次把我抓起來。」她的眼神停留在了遠方!她說那時候她內心的全部希望落在了遠方的澳洲與未婚夫身上,「他改名換姓,花了3天的時間,從澳洲悄悄的來到上海。在澳洲議員的幫助下,澳駐中國大使館快速審理並核發了我的簽證。」
拿到簽證的當晚,李迎和未婚夫立即搭乘前往悉尼的班機,離開了中國。
李迎在澳洲享受著這裡的自由(圖:看中國)
「2003年11月30日,當飛機最終停穩的那一瞬間,我一直緊繃的神經突然放鬆了。那日的天,特別的藍、那日的雲,特別的白、那日的風,特別的溫柔……感謝澳洲政府!」
新移民走入社會的橋樑
美麗卻又陌生的環境開啟了李迎全新的人生道路。
多元文化相融合以及對新移民提供幫助一向是澳洲政府施政的重點,尤其各地方政府更為新移民建立了各類服務措施。對此我採訪了華人移民的聚集地之一的悉尼威樂比市,市長Gail Giles-Gidney說道:
「為了幫助新移民融入社區,Chatswood市中心建立了MOSAIC多元文化中心(MOSAIC Multicultural Centre)。該中心提供多種針對多元文化社區的服務,有中文傳單和說中文的服務人員,定期還有來自多元文化社區的表演。是的,我們希望聽到華人的聲音,瞭解華人的需求,提供更完善的社區支持。」
悉尼威樂比市市長Gail Giles-Gidney(左),記者(右)(圖:看中國)
李迎表示,雖然遠離困境,如夢似地與未婚夫在澳洲建立起安穩的家庭是如此的美好,但真正來到悉尼後,面對的就是真正現實了!「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適應澳洲生活成為我的第一份‘工作’。首先,我找到政府為新移民辦的免費英語課程,大學期間學的那些英語早已消失了,只能慢慢一點點恢復......在朋友的幫助下,我找到一份零工,不需要說太多的英文,生活慢慢穩定下來。」她說。
「來到澳洲,感受到自由,真正自由的空氣。但是慢慢地發現,真正的澳洲似乎離我很遠。我們的食衣住行都在華人社區,身邊也是華人朋友。與真正的澳洲人似乎沒有什麼聯繫,我也不知道如何得到澳洲政府為華人提供的服務信息。」李迎說初來的那段時間裏,真的就是一片迷茫,尤其第一個孩子誕生時,總在為未來擔心。
當李迎終於獲得相關信息後,她說她發現地方政府確實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她突然覺得信心十足,感激不盡。
「新移民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問題,人生地不熟,怎麼交朋友、走出去、獲得歸屬感呢?政府有許多相關項目,人們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去參加。」Gail Giles-Gidney市長說道。
新州多元文化部長Ray Williams稱,新州政府每年有大量的撥款為的就是幫助移民融入社會,他說,「現階段很多政策都是迎合剛剛來到澳洲的新移民。。。每年州府資助很多大型的文化活動,例如中國新年慶祝活動,都是政府希望幫助整個社會更好相融合的方式。」
再一次認識澳洲
當孩子開始進入小學,由於教育系統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很多家長無法適應。有別於亞洲式的教育,澳洲幼兒教育更講究‘互動’,從生活中學習成為一大重點。
李迎回憶當孩子一開始上學時,她對澳洲的教育理念覺得不可思議,「幼兒園放養式的教育,對孩子真的做到了‘寓教於樂’。孩子們回家的時候,帶回來的不僅是滿臉的笑容,還有滿口袋、滿鞋的沙子。」
「孩子上學對我最大的考驗就是:跟孩子一起完成功課。學校希望家長每天跟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對於口語基礎幾乎是零的我來說,看懂卻讀不出成為一大考驗。開始,我一字一字的查讀音,再慢慢教給孩子。慢慢的,變成孩子讀給我聽,糾正我的發音。學習中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也是我最大的收穫。」
李迎的二女兒May(圖:看中國)
採訪過程中,李迎家的三個孩子,大女兒Ivy(13歲),二女兒May(11歲)和小兒子Leon(9歲)在一旁看書和畫畫,時不時輕聲交頭接耳,極度尊重大人談話的空間。李迎對學校因材施教的方式,以及對孩子的耐心和友善表示震驚。
「May,Ivy和Leon不同,她從小就是我們眼中的‘無法無天’,她上課跟老師頂嘴,我行我素、霸道……,三天兩頭的被老師要求坐在Thinking Mat自省,或者是到副校長的班級裡去‘反省’。我們不斷的被請到學校跟老師談話。我們眼中May是個‘問題’學生。但是,老師卻從來沒有一句指責或者告訴我們要如何管教孩子,而是跟我們探討如何能一起幫助孩子成長。」
「如果在中國,May這樣的孩子就會被老師孤立、被全班的小朋友嘲笑。但是,澳洲老師完全以一種鼓勵、尊重和聆聽的方式去瞭解May的想法,並希望我們對May的行為多一些關心和重視,六個月後,May再也不需要老師和我們的‘特別照顧’了。」
澳洲式「孟母三遷」
下一代的「教育」是華人家庭的首要大事,澳人對孩子創意潛能的培養和激發看作教育中的首要大事,認為孩子所有學習,對社會的認知和瞭解都來自「玩」。「玩」成為培育下一代不可缺的因素,澳人對這點引以為傲,而曾有學術統計報告稱,澳洲是全世界最有創意的國家!但是,對許多華人家長而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仍是心中牢不可破的觀念。
很多華人家長如同李迎一般,為了孩子獲得完美的教育,不斷更換學校。短短的幾年內,Ivy、May和Leon已經換了5間學校。目前居住在悉尼北邊的威樂比區,華人眼中最優秀的公立學區。
「很多華人家長的追求,是讓孩子必須進入好學校。於是Chatswood很受中國人歡迎,這裡交通發達。有非常優秀的學校,吸引了很多華人。」威樂比市長自豪地說道。
地方政府在感嘆建設偉績時,可能並沒有想到會因此而湧現出大量的澳洲式「孟母三遷」。
「根據我們的經濟情況,只能為孩子選擇公立學校,選擇師資力量、教學水平相對比較高的學校,就是我們要考量的。參照新州公立學校的排名,成了我們搬家的首要參考。幾年前,我們從內西區搬到新州公立小學排名第一的Artarmon學區。」迎說。
「轉眼幾年過去,Ivy即將進入中學,希望兩個女兒能進入排名前列的威樂比女子高中,我們決定再次搬家,進入校區內。目前Ivy已經進入威樂比女子中學,May(12歲)在威樂比小學明年就可以進入女子中學。小兒子Leon(9歲)在威樂比小學畢業之後,可以直接進入Chatswood中學」。李迎用這華人的共有思維陪著孩子一起長大。
兩代人的文化衝突
移民來澳的父母一代以華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注重讀書與才藝的培養,孩子缺乏自己的空間,課餘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的。而孩子生長在澳洲,接受著西方的自由思想,培養的是獨立思考能力,他們講究尊重,注重隱私。澳洲教育體制中,相信‘行行出狀元’。家庭教育中的華人價值觀在孩子心中不斷地產生對抗,越來越多的華人家長不解,為什麼孩子小學時這麼聽話,一到高中開始變得叛逆,無法溝通。
澳洲華裔學生(圖:看中國)
這一點,在李迎的家庭裡也能預感到。
李迎與丈夫對三個孩子的教育,採用傳統華人的教育模式,學習中文,讀聖賢之書,以及各類才藝,如鋼琴和小提琴等等。對孩子的未來,有著美好的規劃。
「孩子每天三點多就下課了,除了家庭作業之外,她們需要寫中文字,要練琴....等等,週末上才藝課,以及中文學校。當然孩子也會提出,為什麼需要寫中文,學琴等等一連串的問題....」李迎說,「孩子還小,不能因為眼前的喜好而放縱,孩子都是好安逸的,但是一旦過了現在這個最好的學習時段,想要再學得好就來不及了。」
「媽媽說我們必須學中文,必須練琴。但是,我的同學回家只要做功課,可以看電視,可以玩。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不可以玩呢?」May天真的小臉上,反映出這樣的疑問。
「不知道啊,媽媽說我們必須要做好功課,練好琴,週末才能玩。可是有時候,我不想做,就想玩啊。」Leon坦率的說著。
「媽媽讓我們做,我就做了,我也不知道。」Ivy靦腆的笑著說道。
第二代的成長過程是充滿矛盾的
不久前,曾在澳洲上演一部由華裔作家Michelle Law創作的一部頗有爭議的‘單身亞裔女’舞台劇。其中堅守傳統的母親,企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延植到在澳洲出生成長的子女身上,造成了一系列的家庭文化衝突與關係不融洽,許多家庭觀後產生了境遇共鳴。
新州多元文化部長Ray Williams (圖:新州多元文化部提供)
Williams部長在接受我採訪時表示,這樣的現象很普遍,不但是華人家庭的兩代之間有著文化隔閡,事實上各個族裔的移民父母和下一代都存在這樣文化分歧。
「所有海外移民家庭的父母都與自己的國家、傳統、文化、價值觀等等有著深厚的聯繫,來到澳洲後,對我們獨特的文化並不瞭解,孩子尤其到了青少年階段,他們自身會產生許多矛盾。所以家長們需要明白,這樣的孩子生長在澳洲,他們就是澳洲人。」他說。
我們在訪談中發現,在澳洲出生成長的中國孩子,從幼兒時期起就開始進入澳洲社會,在學校裡,耳濡目染地接受社會的普世價值觀和人際關係的修養。但他們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勤儉持家,為了孩子的起居作息而忙碌,一切作息仍圍繞華人社區,所讀所見皆是以中國為基礎的華媒所刊所載,與孩子成長的軌道正在脫離。
Ray Williams部長表示,政府每年投資上千萬澳元的經費幫助新移民適應澳洲,從英語課程到翻譯服務,華文媒體在連接澳洲社會和華人社區中應該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第二代移民可以兼容兩個價值觀。」新州多元文化部長Ray Williams最後說。「移民家庭的父母靠著自己的努力為了家庭來到澳洲,這是值得敬佩和尊重的。在兩代人產生分歧時,孩子們要記得,家庭是你的起源,熱愛自己的文化,同時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澳洲社會的一員。」
「兼容兩個價值觀」才是內心矛盾的起源,澳洲政府旨在推動多元文化,新移民在為自己成功立足澳洲而感到滿足。只有第二代必須毫無選擇地在兩種文化的交錯中艱難而又迷茫地成長,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卻也似乎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