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本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曲阜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城鎮,在二、三千年前是周代魯國的國都,也是孔子、孟子、周公、魯班等名人的故鄉,故有「東方聖城」之稱。
這裡文物古蹟眾多,每一塊磚石、每一片屋瓦皆蘊藏著許多的故事:孔子創立儒家、周公制禮作樂、孟母三遷、魯班造傘……這座小小的古城歷經數千年的滄桑更迭,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猶如一本耐人尋味的史書,韻味悠長。
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位於現今濟南市南方約一百二十公里,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華夏、東夷兩族的祖先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據說炎帝、黃帝和少昊帝都曾經定都於此。商代時,曲阜為奄國都,周朝時,曲阜為魯國都城,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也是全國文化較發達的城市之一。由於魯國文化非常發達,所以,人們至今仍沿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世界文化遺產:孔廟、孔府、孔林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明・戴璟〈謁夫子廟詩〉)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與孔子有極大的關係。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可以說整個東方文化均深受其影響。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因其在中國歷史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本廟。初建於西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林位於山東曲阜城北1.5公里處,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孔子逝世後,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他的緬懷,其弟子有的廬墓,有的「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奠定了孔林文化的園林性質。其後,隨著孔子地位提高和孔氏子孫繁衍,在歷代帝王的優崇下,孔林面積不斷擴大,最終發展成一個占地183.33公頃、保存樹木42,000餘棵、墳塚十餘萬個、碑刻4,003通的大型人造園林。
孔府位於曲阜城內,孔廟東側,有「天下第一家」之稱。北宋宋仁宗於1055年封孔子的嫡系46世孫為衍聖公,並於曲阜建起衍聖公府,之後孔府便一直是歷代衍聖公的府第,孔子死後,其子孫後代世代居住於廟旁的孔府,看管孔廟裡的孔子遺物。
孔子在曲阜孔林內的墓地,墓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跨越千年滄桑周公廟
位於曲阜城東北的周公廟,全稱文憲王廟,亦稱元聖廟,是祭祀周公的廟宇。
周公廟即魯太廟,是魯國的祖廟。太廟是天子的祖廟,魯國是周代的諸侯國,本來不應當稱為太廟,但因周公輔佐周成王,盡心盡力,制禮作樂,天下歸心,對周朝來說可算是功高蓋世,為褒獎周公的功績,周成王特命魯國祭祀周文王,所以魯國有天子的禮樂,周公死後,周成王特准魯國建立太廟,郊祭時甚至使用天子的禮樂,周成王對周公的尊崇程度可見一斑。
歷經三千年的滄桑,周公廟依然靜靜地座落在曲阜明故城的東北一隅,遠離喧囂,波瀾不驚,一如周公生前,不求名利,只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樸素靜雅孟母林
「孟母林」位於曲阜的最南端,座落於「孟子故里」的東側,是孟子母親及孟氏族人的墓地,後人以為孟子之所以成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孟母教子之功,故將此林地稱為「孟母林」,孟子死後,其後世子孫亦結塚葬於此地。
孟子為戰國時期魯國人,即今曲阜市小雪鎮鳧村。他三歲喪父,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也是後世人母教子的典範。
孟母林占地578畝,林內遍植檜柏,古木蒼翠、濃蔭蔽地,有樹木約1萬3千株,元明清歷代石碑數通。入林後,一條長約百米的神道,縱貫南北,全部由青石板鋪成,兩邊松柏森森,莊嚴肅穆,林內墓塚累累,在墓的東側建有一享殿,是世界上最大古柏園林。
孟子故里的人們默默的守護著這塊土地,生活如故,而孟母偉大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民的心中。
饒富趣味的魯班傳說
魯班,姓公輸,名班,是春秋末期魯國的一個工匠,所以被稱為「魯班」,後人尊稱他「公輸子」,現今木工師傅們常用的手工工具,像曲尺、刨子、鏟子等,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在魯班的老家曲阜市流傳著許多魯班的有趣傳說,其中,以「魯班造傘」的傳說最為著名。
在魯班那個年代,本來就沒有傘,下雨時,行人就得停止腳步,在別人房屋的屋簷下避雨,當附近沒有避雨的地方時,人們只好冒雨前行,非常不方便。
魯班看到這個情況,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於是和徒弟們利用幾根柱子在路邊建起一間間的小亭子,讓人們雨天時不會被雨淋到,可是這種亭子並非長久之計,因為人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整天躲避,時間也就這樣慢慢地流失掉。
於是,魯班又用竹子根據荷葉的形狀製作出一個架構,並將羊皮放在支架上,就這樣,最早的小雨傘就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