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栖栖徨徨,倍嘗旅途辛苦,為得就是要找到實施仁德大道的地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衛國儀地負責守疆界的封人,向孔子的隨從弟子請求見孔子一面。
封人說:「凡是德學兼備的君子,來到我們儀地,我從來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弟子就為他引見。封人出來後,對著孔子的弟子們說:「你們何必憂慮大道將要喪亡呢?現在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木鐸,廣宣教化於天下,利益全天下的黎民百姓啊!」
「儀封人請見」,儀是衛國的邊地,封人是守邊地的官吏,可能是位隱者,所以沒有記載真實姓名。「見」是介紹自己和對方見面。
「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儀封人會說這句話,可能怕求見孔子時被阻攔,才表明凡到儀地的君子,他一定見得到。
「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二三子」指的是孔子的學生,「喪」是喪亡的意思,指的是大道將要喪亡,無法推行於天下。「木鐸」是金口木舌,四周用金屬做成的大搖鈴,中間是木料的舌。古時宣傳政教時,命令遒人搖動木鐸,巡行於街道,告知老百姓遵從。此時儀封人見過孔子後,反而勸弟子們不必憂愁,他確信無道的天下已經很久了,老百姓生活痛苦,正需要孔夫子把上天的仁德大道傳下來,使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而孔夫子猶如周遊列國的木鐸一般啊!
反觀孔子一生,無人肯接受仁德之道,他老人家五十五歲離開故鄉,周遊列國十四年,栖栖徨徨,倍嘗旅途辛苦,希望找到實施仁德大道的地方,可是無人肯用。晚年,孔子回到魯國,仍不放棄推展大道的決心,進行六經的整理,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根本。孔子去世後,天下更亂,民不聊生。最後講究嚴刑峻法、崇尚武力的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卻大肆焚書坑儒。眼看著,文化的根就要斷絕了,大道豈能再現!但是偏離仁德大道的政權豈可久遠!十多年就覆亡了。到了漢朝,漢武帝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於是孔子所整理的經典,所蘊含的大道就隨著宣揚開來。兩千多年綿延不絕,照顧多少黎民百姓。
時下,許多人揚棄儒家典籍,喪失倫常之道,人民莫知所從,痛苦指數有增無減,正是無道久矣!所謂物極必反,大家必將重新思考、反省,吾人將何去何從?至聖先師孔子所傳下的五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講究五倫的人際互動,重視禮樂的教化,使人人各守本分,各盡其職。只要人類生存的一天,必然需要。想想,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何人肯擔?何人能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