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並沒有高估自己,他之所以科舉失利,全因玄宗誤信了李林甫的奸計。
上次在〈玄宗辦科舉沒錄取半個人!真相是甚麼?〉一文中提到玄宗舉辦大規模的科舉考試,全國上下卻沒有錄取半個人的主因,全是嫉賢妒能的李林甫在搞鬼。因此,縱然民間培育出了一位如李白、杜甫這般的大才子,亦是枉然。不過,小編雖然舉杜甫為例,但他還真的是在那一次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的佼佼者。
野無遺賢 杜甫無辜
最初,杜甫聽聞玄宗要徵召各地的才子,可是興致勃勃、意氣風發的前往參選。為仕途做好萬全準備的他,篤定自己鐵定會如願及第。杜甫只待風光時際一到,自己勢必要好好地為江山社稷奉獻己力……。誰知,滿腹經綸的杜甫,卻成了口蜜腹劍的奸臣的犧牲者。當天下有志有能之人全被李林甫一句「野無遺賢」給阻擋了報效朝廷的機會後,各個是無可奈何,只能另尋出路。
悲憤難解的杜甫只能選擇留守長安,靜待良機。更悲慘的還在後頭,因為杜甫這一等就是十年,每次應試總落敗收場。杜甫還曾四處央人推薦,卻屢屢遭拒。
直到天寶十年(751),玄宗下旨說要徵求分別歌頌祭祀玄元皇帝李耳、太廟和天地三大盛典的辭賦,杜甫才又重燃致力於朝廷的信心,夜以繼日又洋洋灑灑地寫好了三篇大禮賦--〈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並將它們投入延恩匭中。
杜甫殷切地盼望自己的真才實學能夠撼動玄宗,震得他速速為自己安排一官半職,好讓他盡早發揮卓越才識。
杜甫並沒有高估自己,因為皇帝果然被他的筆墨給震驚了。可是,玄宗不識李奸人面目,亦未曾深究「皇上聖明,野無遺賢」的真相,因此玄宗居然做出了最糟糕的決定--再次命令李林甫去考核杜甫,以量才錄用,而非直接指派官務給杜甫。杜甫經過了李宰相的面試之後,自然又是沒了下文。
過了數年後,李林甫才指派杜甫擔任看管兵甲器械的右衛率府冑曹參軍,這個官位的任務也就只是在管理存放著士兵頭盔的倉庫的鑰匙。低下的職位,對杜甫而言,實在是太大才小用,但是落魄無援的他只求個溫飽,如今眼見有個穩定的收入,他自當是心寬許多,隨即撥空探視寄居在奉先(現今的陝西蒲城)的妻兒。杜甫一拿到這個職位,就亟欲與家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我們再回來說說杜甫在尚未接到官務前的漫長等待,究竟有何精彩之處。
當杜甫經過李林甫面試,焦急地等待著朝廷後續的分派的期間,他可真是落拓至極。因為他不僅困於生活條件,還得面臨各處託人相問以及寫詩贈權貴卻依然秒無回音的窘狀,他極度渴盼獲得賞用,卻一再挫敗失望。在困守京都的十年期間,杜甫是悲辛交加、憤慨無終。所幸,杜甫是一個詩人,而且還是一個寫實又懇切的詩人,因此他總能隨時提筆,一抒胸臆。
在描繪身懷絕才卻前途茫茫、求援無助等狀的詩篇中,就數《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一等一的好。
坐愁無計 描寫悲辛
在描繪身懷絕才卻前途茫茫、求援無助等狀的詩篇中,就數《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一等一的好。雖然後世許多文學家、史學家都表明這詩並非杜甫最早的著作,但是依照如今保存最早的杜甫集各版本(例如宋王洙本、黃鶴補註本)來看,眾人的確公認這一首詩是杜甫最明確、最早的在描述自己的生平與人生理想的重要作品,所以皆將此詩放置在著作中的第一位。
這一首絕佳詩作,是這麼說的。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徵,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這首詩主要是在說:
紈褲子弟不會被餓死,飽讀詩書的讀書人倒是自我耽誤,無法一展長才。
丈人請您試著靜靜聽我道來,容我這個卑賤之人將事情說個清楚。
當往昔的我還是個少年郎的時候,早就充當觀國之光的賓客了。
我讀書逾萬卷,一提起筆來寫文章,彷彿有神助一般。
我寫的辭賦預料可以與揚雄匹敵,我寫的詩歌則與曹植近似。
李邕央求要與我見面,王翰願意與我結為鄰居。
我自認為才學超人,很快就會位居顯要的官位。
到時,我將致力讓帝王達到如唐堯、虞舜般的賢明,並再令風俗純樸質實。
未曾料想理想居然落空寂寥,我寫詩歌並非為了隱沒。
我騎著驢奔忙十三年,旅居在繁華的國都。
我早上去敲扣富有人家的大門,傍晚跟隨在肥馬的揚塵後。
飲著剩酒,吃著剩菜,時時處處潛埋著酸苦、悲辛。
皇上不久前下令徵招說要尋找人才,我忽然想要求得一展長才的前進機會。
不料自己卻如在青空中挫敗垂翅的鳥兒,不得意的如水中無法縱游的魚兒。
實在是很愧對丈人您對我的厚愛,我甚知您對我的真摯。
您每次都會在百官面前,忽然讚頌著我的新作。
我私下想效法貢禹,為您任官而欣喜,我實在是難以甘心如同原憲一樣,有才德卻貧困地生活著。
我怎麼能夠只是鬱悶不樂,僅僅是四處徘徊、進退難定的待著。
我如今想要東往隱居避世,離開西京長安。
我尚且愛憐著這座終南山,並不忘回望著渭河清水。
我時常想比照韓信一飯千金的做法來回報您的恩德,可現況讓人只能傷感的與您辭別。
我這隻白鷗,隱沒在浩大遼闊中,萬里之中有誰能將我服馴呢?!
杜甫盼望藉由《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而獲得引薦。(以上圖片來源皆為維基百科)
雖然整首篇幅盡是無盡的悲悽,讓人不由地幫杜甫義怒,責罵朝廷不公、皇帝無眼,怎麼可以放任奸人讓大詩人如此倉皇。
不過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幸閱讀到杜甫充滿苦情又悲憤的詩作。試想,倘若杜甫官途順暢,是否就罕少在民間體察民情、觀察時事呢?不過,杜甫若是平步青雲,或許長時間在官場交際中,將會再發掘出更多的弊端與黑暗。到時候,杜甫詩集中出現的將是盡展官場不公不義的場景,而他的詩風將轉變成另一種風格,興許是會多出一種深入了官場卻無法切實施展長才來報國的悲嘆,以及萌發出一股警戒味道,勸告亟欲步入官途之人,理應堅守事理,切莫隨濁抑清而忘卻報國為民的初心吧!
附註: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這兩句是指年僅二十三、四歲的杜甫,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這一年,以由州縣所選出鄉貢資格前往洛陽,參加進士的考試。年輕有為的杜甫,已經是一位四處遊歷、參觀京都的國賓了。「觀國賓」一語,出自《周易・觀卦・象辭》:「觀國之光,尚賓也。」
參考資料
錢念孫《中國文學史演義增訂版(貳)唐宋篇》(台北:正中,2006)
〈唐玄宗時期的科舉制度都改革了哪些方面?〉
〈規模唐朝之最 唐玄宗辦最大科舉錄取率掛0〉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古詩詞網)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學生天地)
《周易》(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唐玄宗(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