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曆新年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民俗學者蕭放認為豐收祭是華人新年最初的起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年的概念,最初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榖的生長週期稱為「年」。「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說文解字・禾部》:「年,榖熟也。」在農作物豐收之後,人們要舉行慶祝活動,祭祀神靈,感謝神的賜予,並祈求來年的豐收。
關於黃曆新年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民俗學者蕭放則詮釋了他對華人新年的歷史演變與民俗傳承的認識。
他認為,豐收祭是華人新年最初的起源。農業中國的歲時節日,依循的是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律。人們豐收之後的祭祀與慶祝自然成為年度週期的界標。上古社會人們是從神性的角度理解日常時間進程,伴隨著四季歲時生活的是歲時祭祀活動,人們利用各種季節祭祀儀式,實現與天地神人的溝通。
所謂祭祀,依照《說文》的解釋是以手持肉奉獻給神靈。以食物奉獻神靈是中國傳統祭祀的基本方式,中國人認為以上等的或時令食品獻給神靈,就如人間以佳餚招待貴客一樣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赤誠。上古新年的歲時活動主要就是祭祀諸神與祈求穀物豐收。
兩大歲終大祭
上古新年祭祀主要表現為集團性的公祭,時間在歲末年初,祭祀的對象是天地山川、宗廟社稷,祭品豐厚,儀式規模盛大。祭祀由天子主持,參加者是文武百官。上古社會祭拜自然,信仰中體現著人們對自然的禮敬。人們將歲末年初作為具有特殊神性意義的時段,通過虔誠的祭儀,實現與天地方物的溝通與交流。
歲終大祭是歲末對天地人間諸神的一次總結性的隆重祭祀。在《禮記》中我們看到年終大祭的兩種形式:一是「大飲烝」,即宗廟祭祀大禮,同時要祭祀日月星辰神、公共社神、門閭之神及門、戶、中霤、灶、行等日常五祀。一是大蠟之祭,年終的大蠟之祭,在夏朝稱為嘉平,在殷商稱為清祀,周朝始稱大蠟,祭祀先嗇、司嗇、百種、農、郵表畷、禽獸、坊、水庸等八神。據考證「先嗇」是神農,「司嗇」是後稷,「百種」為百榖神,「農」為田神,「郵表畷」為井田道路間的界亭神,「禽獸」為貓虎神,「坊」為堤防神,「水庸」為溝渠神等。迎貓是為了讓牠吃田鼠,迎虎是為了讓牠趕走田裡的野豬,以保證農作物的豐收。
在祭祀「坊」與「水庸」時要念一段祝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段祝辭生動地反映出古人對待神靈的態度,人們祈求神靈在新的年份裡管束好水土、昆蟲、草木,讓它們各安其位,以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禍害。大蠟的時間在夏曆十二月,是歲末對有關農事諸神的一次總祭,所謂「合聚萬物」,而總祭諸神。
正日家庭儀式
在朝廷的影響下,王者歲首逐漸成為民俗大節,漢代民間將年節民俗活動由傳統的臘日、臘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了東漢時期民間正日的祭祀儀式與慶祝活動。首先,祭祀祖先、禮敬尊長是漢代正日禮儀的主要內容。在正日前的三天,家長與執事都要齋戒。正日是祭祀日,在家長、執事敬酒請神之後,全家無論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於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懷著喜悅的心情依次向家長敬酒致賀。「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為家長祝歲祈壽是自古的年節傳統。歲首的酒品是敬神之酒,具有通靈的特殊效用,它能辟邪祛惡、益壽延年。
正日家庭祭祀慶祝儀式之後,人們走出家門,拜謁恭賀親族與鄰里,利用年節時機,溝通自己與親族、鄰里的關係。後世正月拜年的傳統即由漢代正日新年拜賀的習俗發展而來。
(本文節選自蕭風〈過年史話〉)
責任編輯:輕描淡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