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局的財政平衡術:將向央企動刀?(組圖)

發表:2019-03-21 07: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財政 央企 資金
北京當局在玩一場高難度的財政平衡術。(圖片來源:THATREE/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3月21日訊】一邊要拿出真金白銀讓利於民,一邊要向自己動刀,挖到萬億級資金缺口的買單者。北京當局在玩一場高難度的財政平衡術。

01近日,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出席了中外媒體見面會。

有人問起了財政可持續性的問題。因為不久前,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一個難度極高的改革動作——2019年中央要開啟大減稅時代,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而支出方面,財政支出計畫和GDP增長同步,確保民生重點領域、三大攻堅戰支出只增不減,並且赤字率只提高0.2個百分點到2.8%,確保不超過3%的國際警戒線。

補這麼大的窟窿,這天量的錢到底要從哪裡來,憑空掉下來的?發債借來的?或者像以前一樣,開動印鈔機?

李克強的回答:我們的辦法是,政府要過緊日子,不僅要壓縮一般公共預算的支出,而且增加特定的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進入國庫,並把長期沉澱的資金收回。通過這些舉措,我們籌集了1萬億元資金。我們還要求地方政府也要挖潛,把自己的功課做足。

就是這個數字,隱藏了被很多人忽視的信息——向大戶動手的時代到了!

02央企的日子實在是太舒服了。數據顯示,目前給國家上繳利潤的央企只有840多家。

這裡邊,有員工人數高達147萬的中石油,有總資產為3.9萬億元的國家電網公司,還有中國最賺錢的公司中國菸草,其利潤相當於四大行+兩桶油+BAT。

北京當局的財政平衡術:將向央企動刀?
上繳利潤的央企名單。(圖片來源:網路)

按照規定,央企上繳利潤的比例分為五檔:

第一類上繳25%,僅中國菸草總公司一家

第二類上繳20%,主要是能源、電力、通信企業

第三類上繳15%,主要是鋼鐵、運輸、施工企業

第四類上繳10%,主要是軍工和科教文衛企業

第五類免交利潤,僅包括中儲糧、中儲棉兩家

你知道這些赫赫有名的大企,每年給國家分多少紅嗎?

根據中國財政部的數據,從2014年到2017年,這些央企分別上繳1410億、1612億、1430億、1244億的利潤。

1000多億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2017年,無錫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就1140億。840多家叱吒風雲的央企,一年分給國家的紅利,僅相當於江蘇一個普通地級市的歲入水平。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錢,很多時候還是返回給了央企自己消化。

以2017年為例,當年度收上來的中央國有資本預算收入1244億元: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及改革成本,花了625.96億元——用於國有企業棚戶區改造支出、化解過剩產能及「處僵治困」人員安置支出、離休幹部醫藥費補助支出等。

給國有企業注入資本金,花了253.72億元——用於央企對外投資合作,以及支持裝備製造業、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核電等行業發展。

給國有企業發放政策性補貼,花了77.37億元……

而真正反饋給社會民生,花在全國老百姓身上的錢(也就是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當中,調入公共預算收入的部分),少得可憐。

2008年、2009年的時候,這個數字是零。

2010年的時候,是十個億。

2017年突破到了257億元。

不過,這個數字佔比央企每年上繳的利潤,也只有20.7%。攤到全國13.9億人頭上,每個人一年從央企領到的紅包是18.5塊錢。

03很多研究表明,央企手中的錢太多,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一容易花在自己人身上。當年一個抄電錶的普通員工,月收入跑贏碩士畢業生的現象並不罕見。按道理說,全民所有制企業,其國有資本收益也應該是由全民共享,但最後卻有一部分變成了既得利益者的薪酬福利。這種不公平,久而久之便拉大了不同性質企業的差距,造成社會貧富分化。

二容易盲目投資。早前房地產行業風風火火,很多央企蜂擁而入,這些國家的親兒子財大氣粗,拿個地王眼都不眨,助推了房價上漲。2010年國資委下達「退房令」,才讓很多國有資本退出這個一般競爭性領域。這不可不謂之教訓。

三容易大手大腳,忽視了成本控制。前些年鬧得風風火火的豪華吊燈案就是一個明例。(這盞吊燈位於北京某央企,造價150多萬。而維修4棟辦公樓花了2.4億元)

今天,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的態勢十分嚴重。據21世紀經濟報導,受養老金標準提高、社保擴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的社保資金缺口日益擴大。

從去年7月開始,中央跨省補給彈藥,指令廣東、浙江等年輕人口流入較多的富省,將結余的社保基金按一定比例調劑至缺口省份。一年大概要轉6000億元左右。部分窮省,嗷嗷待哺。

我們知道,央企的利潤並不全部歸於國家所有。這裡邊要扣除所得稅、歸屬少數股東收益以及法定公積金等,剩下的,才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取得的國有資本收益。

換句說,歸屬央企母公司所有的淨利潤,就是國家代替全民的可支配資金了。

2014年-2017年,國家理論上可以分到的利潤上限分別為8904億、7878億、6987億、7395億,但實際上,央企分紅最厲害的時候,佔比也不超過21%。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曾表示,按國際慣例,一般的上市公司股東分紅比例為稅後可分配利潤30%到40%之間,國有資本向國家上繳盈利普遍高於這個水平。在英國,有些國企甚至上繳了70%至80%。

所以這裡邊,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至少可以直接翻一倍。假如我們以這個為標準,今後每年,央企分紅可多增加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04當前的財政平衡術,是越來越高難度了。

說句老實話,比起大減稅的2萬億,即便央企多分紅1000億元,也實在是杯水車薪。為此,李克強也透露中央準備另外兩個大招:

一「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

目前,並不是所有的央企都需要上繳紅利,只有國資委監管的幾十家中字頭央企,和其他部委或群眾團體管理的交通、文化等企業。

下一步,中央將會擴大覆蓋面,把那些由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監管的「金融央企」也納進來。

這些金融類國企,長期處於半壟斷格局,利潤狀況良好,也是時候與國共克時艱了。

二「長期沉澱資金一律收回」。

在中國龐大的財政系統中,有一部分錢長期趴在銀行賬戶上,成為殭屍資金。這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部分地方和國企預算寬鬆,執行不嚴格,以至於年都過了錢還沒花完;二是中央下達資金後,往往要求地方拿出配套資金,地方拿不出來或者不願意拿出來,項目就擱那了。

這筆賬具體有多大,估計沒有一個人知道。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非常非常可觀。2014年底,國務院曾全國抽查,發現22個中央部門有沉澱資金1495億元,18個省本級財政有沉澱資金1.19萬億元。

加上以上兩招,或許能夠撬動八九千億,湊齊李大人所說的一萬億吧。

不過,這是體制在割自己的肉,在動很多利益集團的存量蛋糕。這一戰,不可謂不艱辛。

近日,彭博社就引述Oxford Economics駐香港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Louis Kuijs的話,潑了下冷水——原則上中央財政可能獲得更多國企上繳的利潤,但政府不會對國企有過高的要求。他認為,國企上繳利潤的意願不高,想要用國企利潤來填補這一缺口看起來似乎非常困難。他並預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財政收入的壓力會導致支出下降。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智谷趨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