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在《詩經》中擁有盛名,美在容貌,美在善德。
到了仲春,桃花倚著微風,綻放得天真爛漫,無數淺紅、深紅,點點桃紅染點三月天,映帶春光。春天醉在微風懷裡,品賞款款動人的桃花風韻,腳步也慵懶了。
江山名勝--杭州西湖邊有個棲霞嶺,得名源自嶺上遍開的桃花爛漫有如霞光駐足,桃花若棲霞,添了江山的光彩。
錦繡般的春色裡,可愛的桃花風韻撥動人的心弦,染出多情多義的詩篇和史卷。
《詩經・周南》《桃夭》篇詠「桃」以比喻青春正盛的女子。
桃之詩經名句
古傳桃木是一種可以辟邪的神木,古代的桃符就是取材於桃木。桃在《詩經》中擁有盛名,美在容貌,美在善德。在中華文化中,桃花擁有詩情、博得歌詠和眷愛,桃花源更是詩人的理想國。
《詩經・周南》《桃夭》篇詠「桃」以比喻青春正盛的女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花)」,美豔青春;「有蕡(*音同焚)其實」,擁有豐富的內涵與女德。青春美麗的女子在生命力最旺盛之時出嫁了,「其葉蓁蓁」綠葉成蔭子滿枝。「桃」宛如宜室宜家的好妻子、好母親。
「投桃報李」這一成語也是出自《詩經》中的詩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表現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友好的回報。表面說的是彼此的贈答,人家贈我桃子,我必以李子回報,內含善往善來,無物不報的善意互動和美好的情誼。這詩篇同時也隱喻施政之道在於善,可以獲得誠善的回報。
在中華文化中,桃花擁有詩情、博得歌詠和眷愛,桃花源更是詩人的理想國。
桃花「映煙成虹」
桃的品種非常多,主要有食用和觀賞兩大類。造物主在白與紅的調色盤上玩出了綺麗的桃花色,桃花園中展現各種深淺不同程度的粉紅,還有白的、紅的和白色摻粉紅的灑金桃花。
碧桃這種觀賞桃花最引人流連;紅色的緋桃暖紅如火也有名氣,豔豔春光讓人入醉,卻是不得雅士的青睞,說她缺少了留人再顧的韻味。南朝梁大詩人江淹讚美桃花「映煙成虹」(《桃頌》),筆者覺得這詩意一筆,可為緋桃染上浪漫情韻。
人面桃花相映紅
說到桃花難免要聯想到「人面桃花」。唐朝崔護的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紅」(《題都城南莊》),留下了千古的浪漫、千載的情牽。從唐入宋以後,許多詩人、詞家,陸續為崔護的這詩寫續詞,如:依舊桃花人面紅、人面未必桃花紅、桃花人面共春風、人去桃花自笑紅……等等,就是缺少了那麼點真實的溫度和浪漫綺麗。
自唐以後,幾代人都傳說《題都城南莊》,是真真實實發生在都城長安南莊的一段悲喜愛情故事。春風中的桃花見證了詩人崔護和一如花女子一見鍾情的朦朧情愫。自此後的桃花特是與眾花不同,凝睇含笑、含情脈脈的姿影,獨戴千載的風韻、獨得千年的眷戀。
緋桃暖紅如火也有名氣,豔豔春光讓人入醉,卻是不得雅士的青睞,說她缺少了留人再顧的韻味。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在,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題都城南莊》是詩人崔護二度重訪南莊桃園時所題。時隔一年,故地重遊,只見門扉緊閉,顏如桃花的女子已經不見蹤影。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無限悵惘的情緒緊緊纏繞著崔護的胸襟,於是,崔護在一片門扉上留下了此詩。女子返家後,見到這首詩不見崔護,失落得一病不起瀕臨死地。隔了幾日,崔護三度來到此人家門口,在崔護的呼叫下,女子回魂了,家門旁的桃花見證了兩人跨過鬼門關阻隔的喜相逢。
問桃花,世間情為何物?令人狂悲、令人狂喜;令人生、令人死;令人愛也令人懼!
年來年去的歲月可能留下多少清澈醇美的記憶?桃花舞春風的戀歌可能傳唱多久歲月……?
桃園三結義 義薄雲天
在桃花盛開的柔媚桃園裡,曾經譜寫了一段金戈鐵馬義薄雲天的歷史演義序曲--三國歷史中蜀漢的劉備、張飛、關羽[1]三位性格、行事風格迥異的英雄豪傑,在桃花園裡結拜成了義兄弟,自此後演出了一段刎頸交情深義重的三國歷史,一個「義」字千金不換,引得後人二千年來傳唱不歇。
劉備、關羽、張飛的初會,有志一同報國家、安黎庶,一見如故。三人焚香結拜發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國演義》第一回)
「憶當年鐵馬金戈,自桃園初結義,把尊兄輔佐,共敵軍擂鼓鳴鑼。」(元代雜劇大家關漢卿《西蜀夢》第三折)
桃園三結義的英雄好漢為道義殉難,為義氣而就義,為社稷、為知己出生入死奮不顧身,演出一段風起雲湧、慷慨激盪的三國歷史,傳給中華民族的就是「義」的精神---受人尊戴的義帝的仁義、道義,赴湯蹈火的義兄弟、義師的俠義、忠義、情義和信義,執義而揚善[2]。
萬壑桃源,一溪初入春風漫,流水渡盡桃花燦。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桃花源(參照清代畫家任預的《桃源問津圖》繪製)。(以上圖片來源皆為Pixabay)
桃源 別有天地非人間
千山萬壑,桃花譜出陽春煙景。晉代詩人陶淵明心中有個古樸無華、自由自在的樂土,就在桃花林深處。萬壑桃源,一溪初入春風漫,流水渡盡桃花燦。隱隱桃園隔野煙,別有天地勝人間!
註
[1]劉備(西元161~223年)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西元221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史稱為「蜀漢」,年號建章。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諡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關羽(?~西元219年),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蜀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曾大破曹軍,威震一時。官歷前將軍、漢壽亭侯,後當吳將呂蒙襲破荊州時被殺。因其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關夫子」,歷朝皆有加封,宋時封為武安王,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乾隆間詔改其諡為「忠義」。另有「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的尊稱。
張飛(西元?~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
[2]「義」字有我有羊,義與善同意,故從羊;義展現自己的威儀,其根本在「善」。《說文》說羊,祥也。
(原標題為:陽春桃花生煙景 多情多義美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