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一名飛行員和一名士兵在臺灣臺東市空軍基地舉行的年度演習中檢查F-16戰鬥機(圖片來源:MANDY CHENG / AFP /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7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憶文編譯)中國領導人已明確表示,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仍是其選項。這是一種可能性,儘管北京表面上認為該選項是最後的選擇,中共解放軍可能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心來入侵臺灣,但臺北有責任確保它有足夠的資金來阻止,並在必要時反擊中共日益令人印象深刻的兩棲能力,這將是解放軍入侵臺灣企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國家利益》6月30日刊文稱,儘管近年來有所改善,但臺灣軍方尚未完全接受對中共進行兩棲攻擊威脅的不對稱反應的可能性。總的來說,臺灣仍然抱持傳統的姿態,儘管海峽兩岸不斷擴大的實力不平衡正在使這種做法越來越站不住腳。
變革的意願
與世界各地的軍事力量一樣,對變革的抵制和缺乏想像力破壞了臺灣軍事計畫者願意充分接受人工智慧、遙感和自動化領域新近科學發展的意願。過去20年,在中國軍事力量迅速擴張的過程中,臺北已認識到它不再能夠在逐船的基礎上與中共海軍相競爭。事實上,臺灣因此將大部分戰略從大型水面戰鬥機轉移到了較小的雷達式快速攻擊導彈艦船和反艦巡航導彈上。
儘管如此,臺灣的反登陸策略仍然依賴於在臺灣海峽中間線上臺灣發起的載人干預和反登陸行動。迄今為止,臺灣最好的改進是新型軍用平臺——火炮、坦克、導彈和海軍艦艇。鑒於人力、物資和年度國防支出的數量不平衡,除非臺北開始實施其反登陸戰略的根本性轉變,否則臺灣在未來某個時刻基本上注定要失敗。
自動化武器系統
為了成功威懾,臺灣陸軍空三軍必須擺脫高成本,以人為本的防禦態勢,充分利用科學進步帶來的優勢。在可能的情況下,臺北應該放棄傳統平臺,而是尋求開發或大量收購低成本、可分散的自動化武器系統,作為在臺灣海峽中更快、更不可預測和更有效的反入侵「殺傷鏈」的一部分。
目前,臺灣用於抵禦解放軍兩棲攻擊的主要系統包括兩艘具戰鬥能力的潛艇、陸基和海基反艦巡航導彈(雄風2型和3型)、多發火箭發射系統(RT-2000)、火炮、坦克和各種人工發射的標槍反坦克飛彈和拖式飛彈。臺灣還具備有限的反擊能力,使用空投集束彈藥和在沿海藏匿魚雷,可以攻擊中國的海軍基地等目標。集束炸彈是將小型炸彈集合成一般空用炸彈的型態,利用數量的特性增加涵蓋面積和殺傷範圍。
反登陸的姿態
作為臺灣繼續堅持傳統反登陸姿態的一個標誌,臺灣正在從美國購買20多億美元的武器,包括108輛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409枚FGM-148標槍反坦克飛彈,和1,240枚BGM-71拖式反坦克飛彈。
鑒於臺灣的地形,M1A2主戰坦克的唯一真正目的是對登陸中共海軍進行海岸線陣列部署。與目前在臺灣軍火庫中的其他重型戰車一樣,M1A2主戰坦克極易受到解放軍導彈和火箭攻擊,以及中共空軍的空襲。
臺灣不應投資有人駕駛的車輛和重型裝甲,或者僅以此作為最低限度的補充,臺灣應該盡量減少沿海地區士兵的部署,這些人可以更好地服務臺灣。相反,臺北必須讓自動化系統完成抵禦中共軍隊入侵。臺灣應該部署成群的武裝自動化海上船隻,配備多個感測器,輔以無人駕駛車輛,為目標獲取並提供情報和數據,而不應用坦克來保衛臺灣海峽的臺灣一側。以低成本生產的許多自動化船舶也應該能夠對更大、更昂貴的計畫目標進行「自殺式襲擊」。
中共軍隊動向
最近的報告表明,解放軍的其他分支機構接受人工智慧的程度遠遠超過全球大多數競爭對手,正在開發自動機器人潛艇,可以對對手進行偵察、防雷安置,甚至自殺式地襲擊對方的船隻。
無人機、自動化、小型化和成本
除了成群的機器人水面艦艇外,臺灣海軍還可以探索開發自己的自動化微型潛艇以及具有自主推進和遠程感測器的無人機地雷的可能性。 「部署」在臺灣的離島以及沿著海岸線的未公開地點,「即興發射」的無人機地雷可以重新定向並且很難被發現,為臺灣提供了一個強大而低成本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
另一個優點是,不需要鋪設緩慢且本來就容易受到攻擊的埋設船隻或飛機。與傳統地雷不同,在敵對行動的威脅消退後,智能武器也可被停用或命令其返回基地,從而大大降低了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在空中,「自殺」無人機也可以成群部署,併發動攻擊接近的海船。在2017年臺北航空航天與國防技術展覽會(TADTE)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NCSIST)推出了一款與以色列製造的IAI「Harop」驚人相似的防輻射無人機。其設計意在攻擊第一線攻擊中的敵方雷達和防空系統,可以開發類似的無人機作為低成本「死亡從天而降」的潛水轟炸機,用於反登陸作戰。
在自動化海岸防禦系統中也應該進行更多的投資,例如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開發的「Tan An」海岸防衛火箭系統(CDRS)。 這是一種安裝在炮塔上的旋轉無人系統,可以部署在陸地和離島的關鍵位置進行反登陸作戰。遠程式控制制的固定安置CDRS的最大射程為1.2公里,包括12×7火箭發射器,用於集中火力。雖然這些系統是固定的,但最終可以實現移動,即使有所損失,臺灣軍方也可以負擔得起。
自動化和小型化也應適用於現有系統,例如目前為雄風2型和雄風3型反艦導彈服務的道路移動發射器。這些也可以用於雄風-2E陸地攻擊巡航導彈(LACM),有傳言說,它的攻擊範圍現已擴大,這意味著它現在可承載500公斤,射程在650到1500公里之間。據報導,臺灣軍方大規模生產多達245架雄風-2E LACM。然而,軍事分析人員指出,目前用於在公路上運載雄風發射器的卡車太重且難以疏散。因此,應該開發或取得更小、更簡易、更容易疏散的平臺,以提高該系統的生存能力。與其他平臺一樣,也可以開發完全自動化的版本。
對臺灣領導人的考驗
臺灣是否必須過渡到一個完全接受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軍隊,將是對其領導能力以及臺北能夠說服變革型軍事機構放棄遺留項目和戰略的能力的考驗。正如其他地方已經表明的那樣,事實證明這樣做比預期的要困難得多。但臺灣沒有其他選擇。考慮到它的可能性,更不用說吸引足夠士兵的困難,以及臺北無法匹配北京在防守方面的支出,這確實是一個適應或死亡的問題。
臺灣人才濟濟
在人工智慧和自動化領域,臺灣人才濟濟,臺灣應從中汲取,而不是堅持舊的做法,為21世紀創造一支軍隊,這是一個量身定制的軍隊,以應對威脅其生存的唯一真正的偶然事件——解放軍兩棲攻擊。所有這一切都可以說是臺灣為其正在進行的本土防禦潛艇計畫所付出的一小部分成本,或者從外國國防承包商手中購買高端平臺,以實現對現有平臺的技術改進。旨在打未來的戰爭,而不是過去的戰爭。
作者:全球臺灣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渥太華Macdonald-Laurier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前加拿大安全情報局分析師寇謐將(J. Michael 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