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別心窮,自有大氣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集市上,賣西瓜攤位前的牌子上寫了幾個字:先嘗後買,不甜不要錢。
一個農婦問瓜販:「嘗了不甜怎麼辦?」瓜販回答:「不甜就不買呀,嘗了的就算是白送了。」
話音剛落,農婦伸手招來三個孩子,從大到小站一排,每人拿了一塊西瓜,開始「品嚐」。吃完後,農婦拿手背一擦嘴,留下一句「不甜」,便領著孩子離開了。
一旁的群眾看傻了眼,瓜販倒是不氣不惱,只是搖搖頭說:「做人還是不要心窮為好啊!」
「做人別心窮」,這是李嬸常說的一句話。李叔去世的早,李嬸獨自拉扯兩個孩子長大,艱難可想而知。雖然如此,李嬸卻和村子裡的其他婦女不太一樣。那時候常常有小販走街串巷賣東西,常常有人借「先嘗後買」之名享口腹之欲,不僅自己吃,還讓孩子們也一一「品嚐」。李嬸從來不去,也不准自己的孩子去。孩子們很委屈,又不要錢,還能解饞,多好。她嚴肅地告訴孩子,沒打算買就別嘗,這小便宜咱不佔。
李嬸家的兒子在城裡讀了中學,有人悄悄「點撥」李嬸,給孩子申請一個貧困戶名額,就能得到好幾百元的補助金。孩子成績好,一定能通過。李嬸卻搖頭,說自家的條件不符合。來人繼續說,你寫個申請,在村裡蓋個章送到學校就行了,這種事沒人會去較真的。李嬸還是搖頭,把名額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後來,因為拮据,李嬸的兒子沒能繼續讀書深造。很多人直嘆可惜,李嬸卻沒有抱怨,坦然地遵從兒子的決定,送他去一家飯店裡做學徒。沒想到幾年後,兒子竟然自己開了一家飯店,而且生意做得順風順水。
李嬸的兒子在飯店裡打工,掙到第一筆工資時,他沒有像其他學徒一樣,給自己買新衣服或者吃一頓大餐,除了給李嬸買了一套衣服外,他把剩下的錢全部借給了一個打算創業的工友。那個工友向很多人借錢,沒有人願意借給他,因為大家賺錢都不容易。不過,人們還有一個沒有說出來的原因——把錢借給你,就是給你提供了一個可能發達的機會,到時候你發達了,我們心裏能舒服嗎?
但李嬸的兒子不這樣想,他說:「如果有可能,我當然願意幫助他。最好身邊的人都能成功,這樣我成功的機會不也會多一點嗎?」
後來,李嬸的兒子從打算辭職開飯店起,身邊就有很多好友幫著打點各種事情,讓他省了不少錢和精力,現在飯店的很多顧客都是朋友們口口相傳聞名而來的。
李嬸的兒子能有今天的成就和李嬸從小的教育分不開。他深諳「做人別心窮」的道理,有原則、不佔小便宜,而且眼界寬、格局大,所以他會樂於助人,也能抓住很多機會。
做人別心窮,自有大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