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有一道很神祕的門 只有一位皇帝走過(圖)

發表:2020-07-09 14: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故宮有一道很神祕的門,只有一位皇帝走過。
故宮有一道很神祕的門,只有一位皇帝走過。(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代帝王都自稱「天子」,天子有一重要任務便是「祭天」。說到古代皇帝祭祀,最勤快的是乾隆皇帝,他祭天的場所,便是「天壇」。

天壇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用了14年時間與故宮一同建成的,原名是「天地壇」,但後來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天地就分開祭祀,所以祭壇就分為「天壇」與「地壇」。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不但命人把天壇大肆擴張了一番,連祭天的次數相較於以往的皇帝也大大提升。可以說,祭天,算是乾隆皇帝的一個愛好吧,他的這個特殊愛好,一直持續到晚年。

但祭天是一件很隆重,也是很累人的活兒。大典的前一天,皇帝要乘輦車行經西天門,然後降輦至丹陛橋西側降輦,之後再步行到祈谷壇的南磚門,經過一系列行香等禮儀之後,皇帝從祈谷壇西磚門出來,並在天壇齋宮住一晚。

這還不算什麼,真正累人的,是第二天的祭天大典。據史料記載,一套完整的祭祀大典下來,皇帝要磕六十六次頭。

皇乾殿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而建的殿宇,祭祀的前一天,皇帝要到此上香行禮,之後才由官員將神牌恭請至祈年殿內各相應位置安放。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乾隆皇帝已經七十一歲高齡,雖然耳聰目明,但身體情況大不如前,特別是腿腳早已不夠靈活。一套祭祀程式下來,一聽到「祭天」二字,乾隆皇帝就腦闊兒疼。

和如今人們旅遊類似,祭祀過程中,很大一部分體力都消耗在了路途中。天壇的面積遠大於故宮,是故宮的四倍。你想想,故宮是什麼規模?要從故宮晃著轎子走去天壇,再搖到大故宮四倍的祭天場地,即便皇帝是坐在龍轎上,至少也得落得個屁股疼的下場。

下面這幅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到天壇公園的地圖路線。

心疼乾隆皇帝的下屬們想了一個辦法:抄小路。他們在祈谷壇的南磚門外新建了一道門,還修建了坡道。有了這道門,就可以由宮人將皇帝抬到皇乾殿門外,然後再步行進入祈谷壇。

從始至終,能跨過這道門的,也就是乾隆皇帝本人而已。這樣一來,祭祀過程可以莊重如常,抬轎工人的步行距離又可以大大縮減,實在是一個折中的好辦法。

乾隆皇帝聽說這個好訊息後,非常高興,說是要給這個小門取個名字。但在想名字的時候,乾隆皇帝多了一重考慮:朕在這裡修道門,是為了避免祭天之路過於勞苦,但若是後世子孫也因為偷懶效仿,那朕豈不成了好逸惡勞不良風氣的源頭?

於是,他乾脆想了一個由頭,給這道門命名為「古稀門」,意思是,必須是70歲以上的人才有資格從這道門走過。不得不說,從這個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真的是一位明君,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自己的後代也同樣要求嚴格。

遺憾的是,繼乾隆皇帝之後,沒有一個皇帝能活過七十歲。所以,到目前為止,走過古稀門的只有乾隆皇帝一個人。

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天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地壇位於北京安定門外,是明世宗以後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20世紀後逐漸開闢為公園。

天壇佔地約273萬平方米,是故宮面積的四倍。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古代祭祀建築群,它的布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裝飾瑰麗,巧妙地運用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原理,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依據天壇公園的網站說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弘歷(乾隆皇帝)時年七十,太常寺官員建議在皇乾殿西側辟一小型角門,供皇帝祭祀行禮出入以減少步行路程,乾隆欣然採納。

但又恐子孫均走此門形成懈怠不恭,便下詔明確「今後子孫壽達七十者方可出入此門」,故稱此門為「古稀門」。以後,清代各帝均無高壽,事實上出入此門者僅乾隆皇帝一人而已。



責任編輯:傑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