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鐘鑄造現場。(看中國合成圖)
明成祖朱棣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後,實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在此情形之下,高僧姚廣孝規勸燕王朱棣起兵,說:「臣已經洞察天命所在」。
朱棣便以誅殺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為名,發動「靖難之役」。此戰役中有三次「神風」相助。
第一次「神風」,發生於公元1400年的白溝河之戰。雙方殺得昏天黑地時,朱棣的北軍陷入重重包圍行將潰敗之際,南軍李景隆的帥旗竟然被突起的大風吹得折斷了!朱棣趁機發起了凌厲的攻勢,南軍大潰,死傷百裡。
第二次「神風」則來的更蹊蹺了。公元1401年,燕軍與南軍大戰於夾河。在此戰中,朱棣的兩名大將先後戰死,北軍潰敗之勢已無法逆轉。然而,就在此時東北風驟起,迎面吹向南軍,北軍大呼急擊,南軍大敗。
第三次「神風」再度挽救了朱棣的北軍。1402年,南北兩軍遭遇於藁城,朱棣遭到了吳傑部的拚死反擊,朱棣眼見即將淪為戰敗俘虜時,忽然,神風四起,昏天黑他,風沙直撲南軍,朱棣趁勢掩殺斬首6萬,迅速扭轉了局勢。
戰爭歷時四年,力量懸殊,過程曲折,最終燕王朱棣在南京登基稱帝。
北宋易學大師邵雍在《梅花詩》中也有「飛來燕子尋常事」
據《明史》記載當時有讖言「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上京畿」
因為燕王朱棣有天命在身,「靖難之役」取勝和順利登基只是順應天道和規律而已。
永樂大鐘在公元1420年,是明成祖朱棣下令鑄造的,至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歷史。
永樂大鐘鑄成後,被送至景山後街的漢經廠(即嵩祝寺),在那裏由僧侶們每日誦經撞鐘。萬曆帝時,將永樂大鐘移至位於西直門外的萬壽寺,每天由6個和尚敲鐘。
它高 6.75 米(兩層樓高),直徑 3.7 米,重 46.5 噸,鐘面上、下、內、外合共刻有近23萬字,是中國現存最大型的青銅鐘,有國寶、「鐘王」之美譽,亦為世界最大的佛鐘以及世界上鑄有最多文字的大鐘。
除了「現存最大」之外,其鐘聲也令人稱奇叫絕。輕擊時,圓潤深沉;重擊時,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優雅。聲音最遠可傳方圓90裡,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經專家測試,其聲音振動頻率與現代音樂上的標準頻率相差無幾。
永樂大鐘成為世界鑄造史上的奇蹟,不是因為它的規模和樂音,而是大鐘體內外,整整齊齊鑄滿了二十二萬七千字的佛教經文和咒語。
永樂大鐘一響,字字鐘聲,聲聲佛經,就讓聽者如同誦讀了佛教經文一樣,神聖又有創意。
明成祖朱棣通過鑄鐘鳴鐘的形式,利用佛教經典警示百官,教化百姓。
永樂大鐘是國之重器,集振國威、化民志、傳佛教、壓邪惡、警官吏、正民風、祈國福、保安寧諸多功能於一體,是國家意志、民族精神、華夏文明的一個象徵。
五百多年過去了,永樂大鐘完好無損,現藏北京市西北郊北三環路的大鐘寺都會響起。
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節日,一般要撞鐘108下,有除舊迎新、敲鐘祈福之意。
2020年即將到來,永樂大鐘的鐘聲又要響起,悠揚雄渾,振聾發聵,年復一年地訴說著亘古不變的規律:
乾坤朗朗,天地茫茫;
順天必勝,逆天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