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正的「勇者」(圖)

發表:2021-02-28 01: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見義勇為是傳統文化中推崇的道德行為。(插畫:志清/看中國)
見義勇為是傳統文化中推崇的道德行為。(插畫:志清/看中國)

」是中華民族非常推崇的一種傳統美德。但「勇」並不是爭強好鬥,而與道德修養有著密切的關係。沒有是非觀念的勇是不足取的,見利忘義或見義不為,都談不上真正的「勇」。符合道義的「勇」才是令人稱讚的。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留侯論》一文中,批評因一時憤懣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的匹夫之勇;讚揚能忍受一時屈辱、有遠大抱負的大勇之人。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大意是天下有一種偉大的勇者,突然降臨的危險不會使他驚慌,無緣無故的受辱也不會使他憤怒。就像漢代的韓信,他年輕時忍受從別人胯下爬過的恥辱,如果當時他對猝然的侮辱不能忍受,憤而拔劍殺人的話,又怎麼能成就往後的功業呢?可見,必要時候的忍耐,是勇者的明智選擇。

孔子也多次談到過「勇」的問題。他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認為這是君子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也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夠寬厚待人,所以無所憂慮;有智慧的人,能夠辨明是非,所以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能夠臨難不驚,所以無所畏懼。

一個人能具有其中之一的品德已屬難得,三者兼備更是不易。孔子坦言自己也沒能做到。不過他的學生子貢卻說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學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連他都不具備這三種品質,那誰還能做到呢?

孔子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這句話表達了「」與「」的關係。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定會見義勇為,能做到捨生取義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來勇敢的人,卻不一定都是為「義」而勇,也許只是意氣之勇,他們未必有仁愛之心。

孔子還說:「見義不為,無勇也。」面對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現。這句話表達了「」與「」的關係。見義不為不僅是怯懦的表現,而且是十分可恥的事情。由此可見,「勇」與道德有著密切的相關,見義勇為是傳統文化中十分推崇的行為。



責任編輯:靜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