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五台山原名五峰山,又名清涼山,位於山西東北部,在山西五台縣東北隅,從北嶽恆山婉蜒而來,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那麼何謂「五台」呢?其實五台山就是有五個「台」,這裏的地形雖然是五峰高聳,但峰頂平坦寬廣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山」。
五台山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這「五台」又各有其名: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繡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周長約250公里,總面積2837平方公里。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為避暑勝地。
東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台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波似鏡,即大海也」,故得此名。由於海拔高,台頂氣溫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
南台錦繡峰,海拔2485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有詩曰:「沉沉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西台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
北台葉斗峰,海拔3061米,「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為「五台」最高,素來稱為「華北屋脊」。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
五台山的地理和地理形勢也與《華嚴經》中描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極其相似。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曰:「東北有山,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文殊菩薩是「文殊師利」的簡稱」、「曼殊室利」,是梵文Majúsri的音譯,意譯為 「妙德」、「妙吉祥」。相傳他出生時家中現出十大祥瑞,因而得名。
佛經中講:文殊菩薩坐蓮台,騎獅子,道場在五台山。文殊菩薩通常供奉於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左邊,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釋迦牟尼佛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南瞻部洲東北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唐太宗說:「五台山者,文殊軼室,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山西通志卷》)從此五台山便被公認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成為佛教聖地。
五台山是唯一兼有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的道場。五台山佛教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永平年間,就在這裡建造寺廟。此後,魏、齊、隋、唐、宋、元、明、清,屢經修建擴建,形成一片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