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氏騙局」主謀如何策畫2兆元的詐騙案?(圖片來源:Adobestock)
「龐氏騙局」主謀馬多夫過世!他如何策畫2兆元的詐騙案、並吸引許多人跟隨?
編按:策畫史上最大「龐氏騙局」的主謀馬多夫(Bernard Madoff),2021年4月14日在美國牢獄中辭世。曾是華爾街金融鉅頭的他,曾以投資為名吸取資金,執行長達20年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手法類似台灣人常說的「老鼠會」,不斷招募新會員,透過新會員所繳的本金來支付舊會員的利息,因此累積越來越多債務。騙局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被戳破,帳面損失高達650億美元(約台幣2兆元)、3.7萬名投資者被坑殺,甚至有人因為傾家蕩產而自盡。
是什麼心態,讓馬多夫寧願賭上一切風險,也要主導這樣的騙局?人們究竟為什麼會一窩蜂地跟隨馬多夫?
龐氏騙子
現在我們來看伯納.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例子。他的罪行人盡皆知。在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後,馬多夫堪稱是最惡名昭彰的「龐氏騙子」。他在騙局踢爆前已經詐騙投資人長達20年。諷刺的是,事件發生在古普塔的醜聞剛曝光幾週之後。
早在醜聞讓馬多夫出名之前,他可是一位十分成功、受到認可的生意人。
馬多夫是配對股市買賣雙方的造市者(market maker),而且幹得有聲有色。1992年,《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如此描述馬多夫創辦的造市企業:
他打造一家獲利超高的證券公司:伯納.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從紐約證券交易所吸取龐大的股票交易量。馬多夫的公司每天在場外進行的電子交易量平均大約七億四千萬美元,相當於紐約證交所9%的交易量。馬多夫的公司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廉價的執行交易,全因為它花錢請其他經紀公司以一股一美分的價格執行客戶的訂單,它就可以賺取大多數股票交易過程中買賣之間的利差。
這不是新聞記者針對一個還沒被踢爆的詐欺案做出的錯誤描述,馬多夫的造市業務完全是合法生意。一名離職員工說,馬多夫公司的造市團隊每年貢獻的營收介於2500萬至5000萬美元之間。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伯納.馬多夫的合法、非詐欺業務都稱得上是空前成功,讓他合法的累積龐大的財富。
然而,欺詐就是詐欺。我們應該當著古普塔和馬多夫的面提出的問題是,為何明明已經是億萬富翁了,怎麼還會寧可賭上一切風險也要賺更多錢?為了活下去而犯罪是一回事。一名奈及利亞詐騙藝術家對《紐約時報》說,他傷害別人會充滿罪惡感,但「貧窮會讓你感覺不到痛苦」。
古普塔和馬多夫的作為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已經要什麼有什麼:難以想像的財富、聲望、權力、自由。但他們棄這一切於不顧,只因為一心渴求要得到更多。他們毫無滿足感。
有限資訊與高風險會影響財務決策
現在,請想想同一套有限資訊與高風險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財務決定。
為何眾人聽信電視節目中幾乎沒有成功紀錄的投資評論員提供的建議?部分原因是投資的風險非常高。挑對幾支股票就能不費太多力氣致富。如果某個人的預言有1%的機率可能成真,而且一旦成真就會改變你的人生,聽聽他怎麼說也不算瘋狂吧。僅僅是以防萬一。
財務觀點何其多,一旦你選定或偏好某一套策略,就會花錢、也會花心神投資它。如果你想要某一支股票漲十倍,它就和你成為命運共同體。如果你認為某一套特定的經濟政策會引發惡性通膨,它就成為你的立場。
這些可能都是低機率的賭注,問題是抱持這些觀點的人不能或不想調整成低機率,像是1%的機率。許多人預設一股堅定的信念:他們想要信以為真的事情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但他們這樣做只是因為有個巨大結果的可能性存在。
從後見之明來看,他的龐氏騙局應該是顯而易見。他提出的報酬率從沒有改變,而且是由相對不知名的會計公司審計,還拒絕公佈更多如何達到這些報酬率的資訊。不過馬多夫可以從全世界最精明的投資人手中募集幾十億美元,
因為他能言善道,人人想要相信這是真的。這就是為何要預留犯錯空間、彈性與財務獨立等重要主題不可或缺的一大原因。
本文整理、節錄自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致富心態》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